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针对葵东地区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水层识别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以及该区低阻油气层发育的实际情况,以葵东地区油藏综合地质特征再认识为基础,开展咸水泥浆侵入机理及岩石物理实验研究,明确工区内油气层低阻的主控因素;同时,以常规测井及阵列感应、核磁共振、MDT等成像测井技术为手段,开展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测井识别评价方法研究,建立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油气层测井定量划分标准及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并在工区内开展推广应用,提高油气层测井解释符合率及储层参数测井解释精度,为探明储量研究及后续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研究,认为盐水泥浆浸泡、泥质含量高、粘土高附加导电性是形成该地区低阻油气层的主要原因。在低阻油气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油气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测井定性识别及油气层有效厚度定量划分标准;在“岩心刻度测井”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本文通过对葵东地区完钻井的试油、试采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合葵东地区地质认识成果,建立了油层的比采油指数与储层渗透率的统计模型,认为含油幅度、岩性和物性是影响油气层产能的主要因素。由于渗透率是岩性、物性的综合反映,因此,准确确定渗透率是产能预测的关键。利用岩心分析资料、核磁、阵列感应及MDT研究成果,基于平面径向稳定渗流规律原理建立油气层产能测井分类标准,并对葵东地区完钻井的油层进行产能预测,应用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