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海关地区是连接京畿与辽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山海关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其各营路、关堡、卫所之间形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兵制方面,山海关地区实现了由卫所单一兵制向卫所与省镇营兵双轨制的转化,卫所逐渐由军事作战单位转化为后勤补给单位,在明代中后期,省镇营兵成为了朝廷作战与驻守的主力,承担了山海关地区的主要防御任务。在指挥体系上,山海关地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洪武至正德年间部使、守臣、卫所武官共同主事;嘉靖至万历四十六年,省镇营兵指挥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以督抚为代表的镇级文职统兵大臣协同治理,文武相制的局面形成;万历四十六年山海镇建镇之后,指挥领导体系的发展演变。明代中后期,随着后金势力的崛起,明朝北部边防的重点由西北部转向东北部。随着战事的逐渐升级,朝廷对派出官员的级别逐渐提升,经略、督师先后汇聚于山海关地区,另外涉及当地事务的总督、巡抚等官受到朝廷的命令移驻于此,加之当地原有的文武官员,山海关地区的权力关系日趋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向上不同层级文臣之间的权力关系;二是横向层面上文臣与武将之间的关系。明代实行军屯制度,而数户屯军聚于一处耕种,共同生产生活,并接受统一的指挥管理,即为军屯处所,简称屯所,建有防御工事者也称为屯堡,山海关地区战事频繁,军屯处所大多建有城池营垒,多为屯堡。明代的屯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基层社会。在明代长期的发展当中,卫所屯堡与乡村里甲不断地相互渗透和影响,卫所屯堡对于社会秩序产生的影响逐渐加深。特别是在山海关地区,由于战事频繁,军民杂处,卫所屯堡与社会秩序的互动关系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维护地方治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