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氏肿腿蜂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的寄生蜂,现已被用于森林、园林、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等钻蛀性害虫的防治,并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但管氏肿腿蜂的繁育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许多繁蜂指标的量化尚缺乏系统的实验参数依据,本项研究主要立足于人工繁殖技术缺项和尚未统一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初步总结出相关的结果,以期更为有效地繁殖管氏肿腿蜂,推进其在生物防治中[0]的应用。研究结果如下:1.繁蜂生产中,接蜂时选用的种蜂与寄主的量对繁蜂效果存在不同影响:种蜂量对F1代蜂的平均单管出蜂量无显著影响,对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均存在显著影响;寄主量对F1代蜂的平均单管出蜂量、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存在显著影响。繁蜂生产中,采用规格为12mm×50mm指行管繁蜂,多选用5只青杨天牛幼虫和4~5头种蜂。也可以根据防治实际中目标害虫的虫口密度及单株放蜂数量来确定每管的接入寄主数和种蜂数。2.管氏肿腿蜂成蜂在5~10℃条件下贮藏,0~30天是最佳贮藏时间,30~45天是适宜贮藏时间,45~60天是最长贮藏时间。3.管氏肿腿蜂经过复壮,繁蜂效果在复壮当代和子代得到显著的提高,证明了复壮措施的有效性。4.管氏肿腿蜂茧在5~10℃条件下贮藏,0~10天是最佳贮藏时间,10~20天是适宜贮藏时间,20~30天是最长贮藏时间。5.近亲繁殖的效应会很快体现出来并在后续的3~4代延续,造成管氏肿腿蜂的繁蜂参数劣化。6.管氏肿腿蜂有翅雌蜂具有繁殖能力,但是子代蜂在平均单管出蜂量、平均千头重和平均体长上均弱于无翅雌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