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观察法、认知诗学阐释和分析心理学理论等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对《诗经》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心理学研究和探索,发现了《诗经》中的口语传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迁模式,提出了中国诗歌形式的发生与记忆有关、《诗经》的主题属于真实生活记忆内容、《诗经》的保存与文化无意识的运作有关等观点,获得了《诗经》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传体记忆的研究结论。在引论部分,提出了整体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部分为导言,包括对以往《诗经》研究的总结、对当代《诗经》研究面临的困境和争论的分析及将来研究出路的探讨,并介绍了本人从心理学视角研究《诗经》形成的研究问题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四个研究。第一个研究:复述和变化:对《诗经》的结构性观察研究。该研究采用了编码方案,预先确定观察类目并设计编码记录表,观察期间采用多方观察者,获得了较好的信度。该研究以量化的观察数据为基础,提炼出《诗经》中呈现的基于“复述”和“变化”两个行为的8种创作语法,并总结出《诗经》中口语传统变迁和发展的规律。第二个研究:对抗遗忘:《诗经》诗歌形式发生与记忆。该研究提出“复述”行为最多而“变化”行为最少的第一类创作语法属于最早的口语传统,其形成与记忆的结构和过程有关。该研究从声音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以及对抗遗忘的角度,采用编码加工水平理论、双重编码理论、语音回路模型等来说明最早口语传统的创作模式,充分利用了人类大脑记忆功能的资源:从编码加工水平来看,遵循这一创作模式的诗歌对声音信息进行了保持复述和精加工复述。诗歌中出现的叠字、叠韵、押韵等现象,充分利用了语音回路中语音存储的语音相似性效应,达到吸引听众注意、让听众体验到美学感受等目的。诗歌中还包含大量意象,可通过言语和意象双重编码来存储,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为逃避因具体人名造成的记忆阻滞,这一类诗歌以“彼狡童、彼姝者子”等描述词取代具体人名,同时也增加了在口耳传诵中被回忆起来的机会。第三个研究:诗言志:《诗经》与真实生活中的记忆。该研究利用当代心理学关于真实生活中的记忆的研究,包括前瞻性记忆、情节记忆、语义记忆、自传体记忆和闪光灯记忆等,论述《诗经》中的主题构成。《诗经》中存在七类叙事:前瞻性记忆叙事、创作语义记忆叙事、个人情节记忆叙事、自传体情节记忆叙事、自传体语义记忆叙事、自传体记忆叙、闪光灯记忆叙事。这些叙事反映了我们古代祖先的真实生活。第四个研究:文化心灵的自性化:《诗经》与文化无意识探索。该研究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对《诗经》进行了深度分析,发现《诗经》中包含遗弃、抱怨、焦虑、厌世、孤独和及时行乐等文化情结;包含赞美/歌颂者与接受赞美/被歌颂者、祝福者、好客者等适应性的文化人格面具;包含我们的文化意识不愿意接纳的言而无信者、巧言者、品行不良者等文化阴影;包含了文化阿尼玛/阿尼姆斯意象;同时,也包含体现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文化自性等文化原型内容。第三部分:总结:《诗经》与文化自传体记忆。在总结中,提出《诗经》为“文化自传体记忆”这一构念,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并就将来的研究提出了努力的方向。本研究为第一次完全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诗经》进行的研究。在认知诗学这一方法论当中,“诗学”是指对以往《诗经》研究的延续,而“认知”则反映了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在分析心理学这一方法论当中,不仅包括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有关自性化的理论,同时包括了后荣格学派学者的发展,特别是汉德森文化无意识概念的提出。本研究中也是第一次提出文化心灵的自性化以及文化自传体记忆的概念,并指出我们的文化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与文化心灵自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达到群体心灵的和谐、平衡和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