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级敌人到同胞兄弟——1949年以来大陆电影中国民党形象演变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年”和“文革”电影中所塑造的国民党形象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的刻板印象之深刻,即使是现在的某些影片也可以看到这种影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调整和文化环境、电影创作观念的改变,大陆电影中对国民党形象的塑造大致经历了由敌到友、由负面到正面、由消灭到团结、从阶级敌人到同胞兄弟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侧重以抗战、内战军事题材影片为主线,兼顾其它影片,把这个国民党形象的变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每个阶段先分析国民党人物形象的特点,较之从前发生了哪些变化,再分析这种演变取决于何种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电影如何利用其特有的视听手法去塑造不同的形象,最后说明这种形象如何潜移默化的作用于观影者的认知、以及完成对现时观众脑海中国民党形象的构建。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建国后“十七年”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影片对国民党刻板形象的建立,这一时期建立在冷战思维、“敌我斗争”、“阶级斗争”电影艺术观上的影片,专注于对“反动派”、“卖国贼”、“法西斯”的国民党及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阶级批判,塑造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国民党刻板形象。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进入新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祖国统一的潮流,一方面,随着全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冷战思维退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统一方针的制定方针,国共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的电影美学观念中“人性”的萌芽,电影美学、电影观念呈现更加民主、开放的状态。于是,对国民党的塑造一改之前的全面批判眼光,一方面,开始承认其在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上的军事贡献;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一部分国民党将领怀念祖国、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乡之情。   文章第三部分分析90年代影片中国民党形象的演变。自90年代李登辉上台,国民党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变动,“台独”主张的浮出及民进党--这一以“台独”为其重要意识形态话语的政党势力活跃,台湾当局分裂主义的倾向日益严重,中共此时对国民党的政策又有所调整。同时,90年代的意识形态更注重“隐形书写”,大众文化的兴起推动了电影美学观更加多元化,影片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以前所未尝试过的“人性”领域的挖掘。总之,这一时期拍摄了一系列“主旋律”战争题材的影片,抗战题材的影片进一步巩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形象,而内战题材的影片在表现国民党将领时,更注重对其个人品质和指挥才能的表现,同时揭露出国民党党内勾心斗角的权术是该党失败的重要原因,片中对投诚共产党的国民党将领表现出的肯定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警示这一时期台湾国民党政府应采取的态度,即与共产党合作,以免使战士和人民群众遭受苦难。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新世纪影片中国民党形象的演变。21世纪伊始,台湾政局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台独”势力--民进党上台,执政台湾50多年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国民党失去在岛内执政权后,就积极寻求与大陆改善关系,开始有意、建立推动政党交流。”面对民进党的“台独”势力,中共利用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党竞争的局势,通过改善国共关系影响岛内政局,间接地对“台独”势力形成有利的制约。这一时期“全球化”浪潮下,电影更加注重其与生俱来的商品性、消费性,注重在艺术创新的同时自由、合理、柔性地表达人性;描写国民党的影片更是站在民族化的立场上,把国民党想象成为“国族同胞”,影片无论从军事上还是情感上,都表现出对国民党的极大认同,国民党作为可团结的同胞形象,在影片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彻底颠覆了“十七年”、文革电影中国民党的刻板形象。   60年来,电影创作中国民党“刻板”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意识形态变化的互动过程,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电影艺术创作观对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要求。反过来,意识形态的互动、电影艺术观念的改变也影响着影视作品中国民党形象的塑造。于是,对国民党形象演变的阐释即成为达德利·安德鲁所设想的“一场双重的阐释探险”:进行“对电影的解读以寻求其文化重要性和对文化的解读以搜索电影所传达出的价值和情绪”。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国当代漆画是从几千年的传统漆艺中走出来的,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漆画是材料的艺术,在材料使用上比其他画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
期刊
期刊
期刊
“视觉传达设计”自出现一直在“平面设计”的掩盖之下,直到二战结束后,社会开始复苏,世界经济圈开始形成,国家与企业对设计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瑞士、日本等国家的带领下,设计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