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是日本乙型脑炎的流行区,且每年都有多例不明原因发热的病毒性脑炎病例。所以本研究首次在福建省三明市、南平市、福州市和龙岩市四个地区系统地采集蚊虫和不明原因发热的脑炎病例标本,进行福建省部分地区病毒性脑炎常见病原筛查,以了解福建省部分地区蚊虫媒介中虫媒病毒的种类、感染率以及病毒性脑炎常见病原种类,为我国尤其是福建省病毒性脑炎暴发流行的预防控制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一、采集标本:于2010年7月-8月和2011年6月,在福建省三明市、南平市、福州市和龙岩市四个采集点使用牛帐诱蚊法采集到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共3属3种8927只(179批),以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当地优势蚊种;于2010年1月-12月依靠当地相关部门在南平市、福州市和龙岩市三个采集点共采集到来自383例不明原因发热和脑炎病例的304份急性期血清标本、15份恢复期血清标本和79份脑脊液标本。二、对蚊虫标本进行实验室筛查:用组织震荡器将蚊虫标本研磨处理后,使用Trizol LS Reagent从蚊虫研磨液中提取总RNA,使用随机引物和Ready-to-GoTM You prime First-Strand Beads试剂盒制备cDNA。采用PCR技术筛查到乙型脑炎病毒PrM片段核酸阳性5份,经序列分析发现5份乙型脑炎病毒均为基因1型。同时将蚊虫研磨液接种BHK-21细胞和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没有分离到活病毒。三、全长基因组扩增与序列分析:用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引物对5份乙脑病毒核酸阳性标本cDNA进行扩增,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县采集的三带喙库蚊阳性标本cDNA中扩增出基因组全序列,命名为FJ-JY-10-73。PCR产物直接测序后,应用ATGC、Clustal X (1.83)、MegAlign、GeneDoc3.2和Mega4等生物学软件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拼接、比对和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新检测到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FJ-JY-10-73株具有典型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特征,基因组全长为10965个核苷酸,与浙江省、上海市、台湾、山东省和辽宁省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进化关系最近,具有一定地域性;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8.6%和97.5%,现用疫苗能够起到保护作用。四、进行蚊虫感染率计算:采用最大似然法(MLE)计算蚊虫中乙脑病毒的最小感染率(MIR)。结果显示:三明市沙县中华按蚊的最小感染率最高为1.25/1,000;南平市建阳县三带喙库蚊的最小感染率最高为1.76/1,000;福州市连江县中华按蚊的最小感染率最高为0.65/1,000。王、对病例标本进行常见病原筛查:对383例不明原因发热和脑炎病例的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依次进行5种病毒性脑炎常见病原(乙型脑炎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与核酸筛查。筛查出抗体阳性73例,阳性率为19.06%,均为单份血清标本病例。其中,包括埃可病毒和/或柯萨奇病毒抗体阳性47例,腮腺炎病毒抗体阳性11例,乙型脑炎病毒抗体阳性9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6例。对抗体检测阳性的73份血清标本与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检测全部阴性的79份脑脊液标本用试剂盒进行RNA与DNA同时提取后,运用PCR技术进行以上5种常见病毒核酸筛查,从脑脊液中筛查出肠道病毒核酸阳性7例和单纯疱疹病毒核酸阳性1例,未筛查到乙型脑炎病毒核酸。将79份脑脊液标本接种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未分离到病毒。本研究首次系统地在福建省进行病毒性脑炎常见病原的筛查研究,且首次扩增得到FJ-JY-10-73株基因1型乙型脑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此次在福建省蚊虫中筛查到的乙脑病毒为可被疫苗株保护的典型基因1型乙脑病毒,在进化关系上与我国东部沿海省份蚊虫中分离的1型乙脑毒株相近,表明基因1型乙脑病毒正在取代原来的3型乙脑病毒而成为福建省优势基因型别。福建省部分地区病毒性脑炎常见病原的构成为肠道病毒(埃可病毒和/或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福建省部分地区病毒性脑炎呈以21-60岁成人与1-5岁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集中在7-8月发病,无明显地区分布特点的流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