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主要养分时空变异及重金属空间分布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er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明龙岩烟区植烟土壤主要养分的丰缺状况及其时空变异特点,以及植烟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状况,本项目采用GIS技术及地统计学方法,首次对龙岩烟区植烟土壤主要养分的时空变异特点及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龙岩烟区植烟土壤的养分平衡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为保障烤烟生产的质量安全提供参考。于2011年12月,依据1982年土壤普查采样点,采集相同经纬度或者与之相近经纬度的相同土壤类型的0-20cm耕作层植烟土壤样品366个;同时进行了土样的物理化学性状的测试分析。收集了龙岩烟区植烟土壤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有机质、pH、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等)、2001年龙岩烟区植烟土壤平衡施肥相关资料(有机质、pH、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等)、1:15万龙岩市行政区图、1:15万龙岩市耕地利用类型图。数据分析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和excel 2007统计软件完成,其中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在GS+9.0中实现,克里格插值和插值图绘制选择在ArcGIS 9.3软件完成。在得出龙岩烟区植烟土壤1982年、2001年、2011年三个时段的土壤pH、主要养分和2011年龙岩烟区植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图的基础上,通过ArcGIS软件功进一步得出主要养分的时空变异状况。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主要养分、重金属含量经过对数转换和相关系数的的Box-Cox转换后,均符合正态分布;半方差模型拟合符合以下模型:线性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球状模型;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主要养分、重金属含量除1982年土壤全钾含量为弱空间依赖性,其余均表现为中等空间依赖性和强空间依赖性。1982、2001、2011年龙岩烟区植烟土壤平均pH值分别为5.34、5.03、5.23,三时期土壤pH 适宜(弱酸性)面积最广,分别为 102061.65 hm2、96556.60 hm2、136125.25 hm2。1982年植烟土壤pH值高值区位于长汀县西北部地区、连城县的中北部地区、以及上杭县的南部地区;2001年各县市均有零星点状分布,其中在长汀县的西北部、上杭县的南部地区、漳平市的中部地区存在较大范围的高值区;2011年主要位于三个区域:长汀县以新桥镇为中心的区域、上杭县以中赤乡和十方镇为中心的区域、以及漳平市的东北部地区。1982、2001、2011年龙岩烟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1.70 g/kg、23.07 g/kg、29.04 g/kg。1982、2011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丰富水平面积最广,分别为90980.62 hm2、78705.91 hm2;2001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面积最广,为110402.33 hm2。1982年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值区位于永定县的东南部地区;2001年位于永定东北部、武平县西南部以及连城北部一些区域;2011年主要位于三个地区:罗坊乡和宜和乡为中心的区域、旧县乡、白砂镇和蛟洋乡为中心的区域、中堡镇和桃溪镇为中心的区域。1982、2001、2011年龙岩烟区植烟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31 g/kg、1.67 g/kg、1.72 g/kg、140.82 mg/kg、140.72 mg/kg、135.07 mg/kg。1982 年土壤全氮含量处于潜在缺乏面积最广,为109836.52 hm2;2001、2011年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面积最广,分别为109575.60 hm2、83508.23 hm2。1982年植烟土壤全氮含量高值区位于永定县的东南部地区;2001年位于永定东北部、武平县北部一些地区;2011年呈两个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分布。三时期碱解氮含量潜在缺乏面积均分布最广,分别为72539.05 hm2、64370.79 hm2、83916.63 hm2。1982年植烟土壤碱解氮含量高值区位于永定南部以及武平的西部地区;2001年位于永定县的中部、北部以及武平的西北部地区;2011年位于武平县与长汀县交界和长汀县与连城县交界区域。1982、2001、2011年龙岩烟区植烟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0.50 g/kg、0.55 g/kg、0.78 g/kg、11.69 mg/kg、29.76 mg/kg、35.05 mg/kg。1982、201 1 年全磷含量丰富水平面积分布最广,分别为153060.33 hm2、136371.07 hm2;2001年全磷含量中等水平面积分布最广,为105708.83 hm2。1982年植烟土壤全磷含量低值区主要位于武平县的西部地区和漳平市的大部分地区;2001年位于长汀县的西部地区;2011年表现为几个块状高值区,除漳平市以外各县市均有高值区出现。1982年土壤有效磷含量潜在缺乏面积分布最广,为118254.28 hm2;2001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中等水平面积分布最广,为81343.94 hm2;2011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丰富水平面积分布最广,为135777.33 hm2。1982年植烟土壤有效磷高值区分布大体与1982年龙岩烟区土壤全磷空间分布上较一致;2001年位于永定县南部;2011年位于永定县和连城县交界地区。1982、2001、2011年龙岩烟区植烟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1.18 g/kg、17.35 g/kg、14.72 g/kg、59.34 mg/kg、78.66 mg/kg、104.58 mg/kg。1982、2001 年土壤全钾含量潜在缺乏面积分布最广,分别为95658.03 hm2、87347.51 hm2;2011年土壤全钾含量缺乏面积分布最广,为103909.82 hm2。1982年土壤全钾含量高值区呈条带状,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在连城中西部以及长汀东南部地区;2001年位于武平县的西部地区;位于武平县南部地区。三时期土壤速效钾含量潜在缺乏面积分布最广,分别为89277.12 hm2、97680.94 hm2、107439.53 hm2。1982年土壤速效钾含量除长汀县外其余各县市均较丰富;2001年武平的西部地区和漳平的西北部地区出现高值区;2011年位于长汀的西南部和武平的东南部地区。龙岩烟区植烟土壤As、Cd、Pb、Cr、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0.577 mg/kg、0.140mg/kg、7.248 mg/kg、0.311 mg/kg、4.814 mg/kg、4.023 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 111.96%、62.86%、86.60%、75.88%、60.86%、39.77%。各重金属的中位值均未超过福建省土壤重金属污染二级指标,龙岩烟区植烟土壤属于尚清洁的土壤,可以满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要。主要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状况:As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连城县的东部和北部、漳平市的中部以及长汀县的三州乡附近零星分布;Cd位于武平有两条南北走向的的条带高值区、永定的中部和漳平市的西北部存在块状高值区;Pb的空间分布位于永定县的南部,同时在漳平市和连城县有一带状分布;Cr的高值区呈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上杭、永定、长汀境内;Cu的高值区主要分布永定县的东北部;Zn的高值区位于永定和上杭的东部交界地区。
其他文献
好氧颗粒污泥是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发现的细胞自固定化过程,是生物膜的特殊生长形式。好氧颗粒污泥因其生物致密、相对密度大、沉降速度快等特点,可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或含
新型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因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超高的比表面积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尽管这类新型纳米材料已有大量研究,但其生物安全性以及潜在的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模式生物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已成为神经毒理学、遗传毒理学以及环境毒理学等研究领域重要的模型,本实验室之
滇西三江昌宁-孟连构造带地处劳亚与冈瓦纳大陆的结合部位,是原、古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较完整地保存了能代表各演化阶段的特提斯构造域地质记录,从而成为特提斯研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输电线路距离长,跨域地形复杂,必须考虑地域气候特点对其产生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沙尘天气频发区域,而沙尘天气将会对输电线路及电气设备的外绝缘特
公差分析是指在满足产品功能、性能、外观和可装配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地定义与分配零件和产品的公差,优化产品设计,从而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制造出合格产品,它对于降低产品成
旅游开发活动,尤其是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度很高,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区域往往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不适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不
随着国家战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公路、铁路得以规划和修建。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尤其是在西南部山区,高原起伏,山脉连绵,为了保证道路最
以截干、喷施激素、锯末围穴三种促萌复幼处理方式的不同组合对水曲柳2年生幼苗进行处理,以所萌生枝条的顶芽及腋芽作为外植体,探讨各种处理对水曲柳幼苗复幼-微繁体系的影响
本文研究正则化3维非自治非线性粘性流体方程组解的长时间动力学行为.首先证明了方程组解的存在唯一性,并给出解的一致先验估计.其次讨论了方程组生成过程{Uf(t,τ)},f∈H(f0)的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下及隧道工程逐渐向西藏高原发展,大埋深、高地应力、高地温等复杂地质条件已经成为了建设者以及科研人员面临的重大问题。高地温地质条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