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历史性知识的渗透性教育可以理解为在小学阶段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形成初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合理的历史知识分解,将历史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及校本课程中,达到学生能有序、条理的掌握关于中国史和世界史中比较重大的事件和人物,从而梳理知识流程,为进入初中学习更深入的历史知识打下基础。它的提出派生于皮亚杰的认知教育理论和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历史知识学习的理论。小学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正是7-12岁的少年儿童,这一阶段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心理发展还不很成熟,介乎于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的错综矛盾的状态。他们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及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模仿性也很强,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仅靠设立完整的历史课程,进行系统的讲解来实现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目标是很难完成的。渗透性教育方式的宽范性、形式的多样性,使少年儿童在接受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不至于受到过多条条框框的影响,从而能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产生厌倦感,保持旺盛的兴趣,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多方面要求。小学历史知识渗透性教育中的历史知识是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知识,其探究的内容也主要是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所学知识中的人物、古迹、事件等,从而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在脑海中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有大体的认识,了解一些对历史发展过程起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弄清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它广泛地存在于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中,其在各学科中的分布规律、比例、范围也是各不相同的。小学历史知识渗透性教育具有多态及开放性、探究及认同性、创造生成及多元性等特征,它的实施需要注意知识概括性原则、个体意向及整体需求的原则、民主化及平等信任原则、合作探究及主体引导的原则,实施过程中坚持常规教材编写的统领性及校本教材编写的可执行性专注统一,学科知识与历史知识整合循序渐进,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范围与历史知识的主、客观探索相辅相承,评价体系的构建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搭建基石,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理念动态化的策略。小学历史知识渗透性教育的目标体系不能是初中或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缩略版“,它既要自成一体,又要与初中、高中的目标体系紧密联系。它具有自己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教育者制订各类目标时符合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特点,符合现代社会的整体性、多样性乃至信息的复杂性特点,符合历史学科知识先进性的要求,有助于展开各种教学和学习活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各种智力和能力,有助于引申师生对其自身生活的理解。小学历史知识渗透性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途径,彻底改变唯成绩论和分数论的评价标准,把小学历史知识的渗透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