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失乐园——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p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叔本华在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中说他要传达的只是一个单一的思想。那么这个单一的思想是什么呢?本文认为,这个单一的思想就是要解决意志如何解脱,人生的自我拯救如何可能的问题。  构成叔本华哲学的核心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世界既是表象又是意志。首先,世界是主体或我的表象。主体是所有表象或客体必须假定的前提条件,是整个世界的支柱。另外,任何表象或客体都必处于彼此的相互关联之中,其存在都必是有理由的,这就是充足理由律。  世界不仅是表象,同时也是意志,而且意志构成其本质,其决定性的方面。叔本华将意志称为物自体。作为物自体或世界的本质的意志,是一种永不停息、不知疲倦的、盲目的冲动或力量,它没有任何目的,没有任何根据,也没有任何意识。它处于所有形式的充足理由律之外。在叔本华看来,杂多性、变异性都是有时间和空间所决定的,因此,他将时间和空间称作为“个体化原理。由于意志处于时间和空间之外,所以它只能是纯粹的一,是稳定不变的。  那么我们是如何从世界是表象认识到世界是意志的呢?这里叔本华展示了他对人、人的身体的重视。只有人具有自我意识,只有人才能直接地认识作为其本质和所有事物的本质的意志或物自体。人的身体与其他的客体是截然有别的:他对它或它的行为或运动有着内在的、直接的认识。所以一个人,作为一个认识主体,一个认识个体,能够内在地、直接地认识到作为他的本质和所有其他客体的本质的意志或物自体。  意志必然要将自己呈现出来。在叔本华看来,处于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意志在时空世界中的自我呈现,其客体化或客体性,其具体实现。  在意志和表象之间叔本华引入了柏拉图的理念作为中间环节。这样,理念就是意志的直接的客体化,也就是意志客体化的级别;表象是意志的间接客体化。意志客体化的级别是多种多样的,但处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之外。  既然意志或生命意志构成了万事万物的本质,那么从本质上说米它们也就只能生活在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人类具有最多的欲望,所以人类是最痛苦的,人生成为不堪忍受的重负。  那么,人生如何避免这种无边的痛苦?意志如何解脱?自我拯救如何可能呢?显然,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不去满足无穷无尽的意志需求,不去肯定生命意志,而是否定它,暂时地或永远地弃绝意志或欲望。叔本华提出了两条解救之道:一为艺术,一为禁欲。  在叔本华看来,艺术之所以能解救人生,关键在于艺术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摆脱了为意志(欲求)服务的关系,因此产生出一种纯粹超越功利和欲求的审美心境,从而摆脱了俗世的痛苦和烦恼。艺术正是这样为痛苦的人生增添了光彩。  然而,叔本华又认为,艺术不能真正地完全使人获得解救,因为艺术只把具有审美眼光的人从痛苦的生活中拉出来休息片刻,得到短暂的解脱,所以,艺术与其说是对人生的拯救,不如说是生命中一时的安慰。要真正地自我拯救,在叔本华看来,就必须彻底地否定自己的生存意志,走上禁欲主义的人生之路,达到清心寡欲,无我无求的涅槃境界。  这种境界,与其说是对痛苦的解脱,不如说是对痛苦的自觉自愿地承担。如何能够达到这一点呢?叔本华认为,这必须以一种深刻的哲学洞见为前提,即认识到意志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根源,从而进一步明了由意志客体化所形成的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现象界是虚妄而无意义的,希望、欢乐、享受、幸福等等均是虚无飘渺的蒙骗人的摩耶之幕,叔本华也称之为“看穿个体化原理”。只有达到了这种认识,人才自愿地压制自己的生存意志,彻底否定意志的出现,自愿走上禁欲之路。  叔本华的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尼采、维特根斯坦等,叔本华对他们的影响是全面的。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政策是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政策的制度模式和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的质量,但是我国政府和精英主体在政策问题提出和政策议程确立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和主导作用,忽视了社会因素对科技政策形成的积极建构作用,使得形成的科技政策文本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公众利益,以致科技实施的效果难以最优化。实际上,科技政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是诸多行动者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多元互动的双向过程,是由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理想,同时也是人类的一个现实目标。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分析人的需要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寻找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