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Wilson病又称肝豆状核变性,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目前Wilson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①锌剂治疗,②以金属络合剂为代表的驱铜治疗,③肝移植治疗。以青霉胺为代表的金属络合剂属于对症驱铜治疗,其对早期阶段Wilson病有一定疗效,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得以基本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患者须终身服药,且药物副作用大,高达70%的患者出现副作用,部分患者难以坚持。肝移植治疗,因其肝来源有限、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故临床应用有限。基于上述传统治疗的局限性,人们开始逐步探讨Wilson病的基因治疗。Wilson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治疗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重组微小腺病毒载体miniAd-ATP7B-GFP对高铜孵育下的Wilson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铜代谢的影响。方法构建含人ATP7B基因的重组微小腺病毒载体;检测8例Wilson病患者的突变基因;原代培养8例Wilson病患者与8名健康对照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使用基本培养液及铜浓度为22.30(C1)、89.20(C2)、156.1(C3)、245.3 μmol/L (C4)培养液分别孵育2组细胞72 h,检测铜与蛋白含量。向Wilson病患者成纤维细胞分别转染ATP7B重组微小腺病毒载体miniAd-ATP7B-GFP (miniAd-ATP7B-GFP组)与空载体病毒(miniAd-GFP组),设立Wilson病未转染组及健康组做对照,用C4浓度培养液孵育4组细胞72、96h,后检测各组细胞铜与蛋白含量。结果8例Wilson病患者检出5种突变基因,基本培养液及C1~C3组Wilson病患者与健康人铜/蛋白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4组Wilson病患者[(1871.6±209.2)ng/mg]与健康入[(1267.2±188.3)ng/mg]铜/蛋白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5,P<0.01),C3、C4组较基本培养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x2=31.493,健康组贮=30.708,均P<0.01)。96 h各组铜/蛋白比值均高于72 h组,96 h、72 h的miniAd-ATP7B-GFP组铜/蛋白比值[96h(2071.0±171.8)ng/mg,72 h(1495.5±161.4)ng/mg]与Wilson病未转染组[96 h(2731.2±188.7)ng/mg,72 h(1901.7±219.5)ng/m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 h组F=20.130,96 h组F=51.496,P<0.01),与健康组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niAd-ATP7B-GFP对高铜孵育下的Wilson病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铜代谢有部分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