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庆油田历经近60多年的生产开发,且早已进入了特高含水的开采阶段,该阶段中近70%的剩余储量主要分布于厚(较厚)油层的内部,更是维持4000万吨油气持续稳产的重要基础。油田虽然采取了二次加密、三次加密、层系调整以及三次采油等不同方法和措施,但通过密闭取心井的观察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动用较差甚至未被动用。本文利用检查井岩心资料,详细总结研究区块沉积模式,绘制研究区沉积微相图,确定不同类型砂体单砂体分布特征,开展储层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进而研究高含水后期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类型砂体内部垂向、平面及岩心尺度剩余油分布特征。根据检查井组700余米的岩心精细描述成果,总结了不同河道类型的岩相特征,并提炼了研究区辫状河、曲流河、分流河道等河型的岩相组合模式。一类油层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废弃河道遮挡、河间砂遮挡、河道边部岩心变差遮挡、侧积夹层遮挡。二类和三类油层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为薄注厚采、薄注-厚-薄采、厚注薄采、厚注-薄-厚采、沉积尖灭和沉积死角。最终针对各类储层剩余油分布情况,提出了补孔、改变渗流方向、缩小井距、水平井等挖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