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作为现实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屏幕生存的现实时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摄影创作?藉由此问题,本文在“后摄影”的视域下,探析了数字技术携致的“屏幕图像”及其“生产路径”,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何谓“后摄影”?——研究视角的理论及预设框架。20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摄影真实客观的“再现性”遭到质疑,并随着“摄影终结论”的出现逐步瓦解。在此背景下,美国媒体艺术研究者威廉·米切尔提出了“后摄影”的概念,以此来指称摄影“死亡”后的时代。但在“后摄影”理论的相关书写中,几乎都将摄影的表征危机全部归咎于数字技术,即数字影像打破了摄影“客观再现”的特质。但通过文献的查阅和实例的举证后,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1.将数字技术与“摄影之死”划上等号是一种技术决定论的断言,它的出现并非是摄影观念嬗变的“主谋”,而是客观再现的观念本就不可靠;2.将数字技术完全等同于“后摄影”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其缘由是遮蔽了摄影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融汇关系;3.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但没有使摄影终结,反而让摄影得到了延展和新生。二、为什么是“屏幕”?——研究对象的跨学科梳理及阐释。基于“后摄影”的书写语境,本文通过数字技术、传播媒介和大众文化的相关资料对“屏幕生存”的现实情境进行阐释和探讨。在相关理论文本、历史案例和新闻数据等资料的分析归纳下,笔者认为:1.移动互联网与数字影像的结合高速地催生了手机摄影,它在带来摄影民主化和大众化的同时,也致使图像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变得愈发同质泛滥,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与屏幕变得越来越亲密暖昧;2.数字技术正在不断拓展“摄影”的边界,那些经由屏幕生产的图像除了构成持续的网络交互、也制造着虚拟的在场。因此,方寸的屏幕自然也就成为了另一种“现实”。三、如何通过“屏幕”探寻摄影的创作路径?——研究对象的探讨分析及方法策略。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完全屈从于“相机”拍摄的照片,他们开始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屏幕图像的观念性实验。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作个案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力求呈现出摄影创作中可参照的路径谱系。需要指出的是:对“后摄影”视域下的“屏幕图像”及其“生产路径”进行梳理和探析,既不是唯技术论的推崇,也不是让其成为创作的策略性套路。相反,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传达在“后摄影”多元面貌的当下,创作者可以跳脱“摄影”固有的束缚与藩篱,在“屏幕生存”的现实情境中去探索摄影更多的创作可能和潜在价值。
其他文献
<正>2018年5月30日上午连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与蒙自市的弥蒙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弥蒙铁路开通后昆明至蒙自2小时内可到达。弥蒙铁路北起云桂铁路弥勒站,向南
会议
<正>目前国内外对丙酮酸生产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光滑球拟酵母(Torulopsisglabrata)上,但是光滑球拟酵母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为了获得一株安全的生产菌株,本实验室选取一株酿酒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