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应用非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Non-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E-MRA)用于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研究NE-MRA序列,将NE-MRA和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同时用于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定位,并在手术中验证实际的穿支信息,评估NE-MRA在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定位中的准确性,为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穿支定位方法。方法首先,我们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技术工程师和影像科医师的共同探索下,确定了可用于股前外侧区域内穿支血管显影的NE-MRA中TSE序列参数。2018年1月~2018年4月,共招募健康志愿者8例进行NE-MRA的穿支定位效果评估,其中男6例,女性2例。年龄22~29岁,平均27岁。在建立可显示坐标系后,通过NE-MR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uplex Sonographyis,CDS)对志愿者股前外侧区域进行穿支定位,记录NE-MRA的穿支符合率,采用李克特量表评估影像质量。然后,我们将上述NE-MRA进行临床验证。2018年5月~2019年10月,共收集我院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的病例19例,其中男17例,女性2例。年龄20~64岁,平均42.3岁。发病机制:重物压砸伤11例,机器绞伤4例,挤压伤2例,摔伤2例。缺损部位:1~5指软组织缺损6例,手掌软组织缺损6例,足部软组织缺损7例。入组患者中创面均存在骨或肌肉血管神经的外露。在术前建立坐标系后,通过NE-MRA和CE-MRA对上述患者进行术前的穿支血管定位,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将穿支信息分为两组:NE-MRA组和CE-MRA组,记录两组的穿支位置、走行、来源等信息。将两组的定位信息术前分别标记于体表,并在术中进行验证。测量术前定位与术中穿支穿出阔筋膜的位点距离,定义距离相差小于10mm为符合,统计两组的符合数量,采用χ2检验及一致性检验比较。评估两组的影像质量、费用、探测误差等,组间数据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在8名志愿者中,NE-MRA符合率97.2%。NE-MRA中影像质量评分3.1±0.6,血管显影清晰,穿支符合率高,该序列可应用于后续临床研究。在临床患者中,共切取皮瓣19例,皮瓣面积约12cm×7cm~25 cm×15cm,单页皮瓣约16例,分叶皮瓣3例。术后所有皮瓣均按期成活。术后患者随访3~9个月,平均5.16个月。手部功能评分:优2例,良7例,中3例。足踝功能评定:优3例,良3例,可1例。19例患者中NE-MRA术前检出穿支42支,CE-MRA检出穿支43支,所有NE-MRA检查穿支均被CE-MRA所检出,NE-MRA组检出符合穿支39支,CE-MRA组检出符合穿支40支。NE-MRA组的穿支敏感度86.7%(39/45),阳性预测值92.9%(39/42);CE-MRA组敏感度88.9%(40/45),阳性预测值93.0%(40/43)。两组一致性检验kappa=0.8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NE-MRA和CE-MRA完全一致。术中发现穿支45支,肌皮穿支36支,肌间隙穿支9支,术前NE-MRA组定位发现肌皮穿支33支,肌间隙穿支9支,CE-MRA组定位发现肌皮穿支34支,肌间隙穿支9支,两组均和术中相符合。19例皮瓣中,共使用穿支25支,源自降支21支,横支3支,斜支1支,NE-MRA和CE-MRA两者在预测穿支来源完全一致。影像质量评分中,NE-MRA组(2.3±0.3)低于CE-MRA组(3.5±0.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E-MRA组检查费用400元小于CE-MRA检查费用为1300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E-MRA组探测误差(8.7±1.4mm)高于CE-MRA组(8.6±1.6mm),P=0.21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E-MRA可用于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定位,其在穿支来源、走行、穿支穿出阔筋膜的位置等方面的定位能力和CE-MRA基本一致,并且该检查方式无需使用造影剂,避免了电离辐射,穿支显影尚可,软组织对比度高,是一种安全可靠,便于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的定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