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探索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f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是指商业银行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其经营由国内发展到国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银行机构国际化、业务活动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已经有百年历史,国际化经营给它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只有十多年的时间,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力资源都于它们相差很远,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国有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研究,能对其发展作一点微薄的贡献。 本文第一章对银行国际化经营作一般性研究。首先界定了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概念,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其次介绍了银行国际化的内容、组织机构形式,接着重点论述了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动机理论,包括“引导效应”假说、“比较优势”假说、“银行综合优势”假说以及“规避风险”假说;最后总结了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的最新趋势。通过本章的论述,对银行国际化的概念、范围、理论和发展趋势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本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和铺垫。 本文第二章正式切入了研究主题,对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作了全面的评估,意在对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现状作出客观的评价。本章首先指出国有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国有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它们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国际化经营的重担,这不但是银行本身对利润最大化追逐的本性决定的,而且是当今金融业全面开放条件下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决定的;其次对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作了详细评述,通过实证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其海外分支机构多、遍布范围广、机构设置层次高、国际业务量大,处于国际化经营的较高阶段,其他三家国有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都制订了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近几年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目前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国有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存在着不少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是国有银行外币资产规模较小,业务单一,分支机构分布不合理,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手段落后,缺少跨国经营的复合性人才等。本章第三部分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选取了赢利能力、安全能力、流动能力、治理结构和业务创新等指标,与国际先进的大银行作了全面的比较,比较的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和安全能力与国际先进银行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而流动能力总体上是过剩的,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在不断完善,业务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但差距仍然显著。总体来讲,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先进银行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国有银行只能称之为国际大银行,而不能称之为国际先进银行。本章是本文论述的展开,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章提出合理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作了客观有力的支撑。 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提出了可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策略。本章首先指出了国有银行国际化不但需要一个完善、有序高效的国内金融环境,而且需要实现市场化的银行经营机制。当前我国有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金融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断引入新理念、采取新措施,这些都为国有银行国际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章第二部分充分考虑到了四大国有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程度不同,有区别地提出了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定位:中国银行国际化经营程度较高,它应该定位于国际综合性银行,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时间短,实力不强,因而其国际化经营目标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做地区型专业银行,等待时机成熟再走国际性综合银行的发展道路。本章第三部分是详细地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策略,包括目标市场的选择、组织机构的设置、业务拓展方式以及管理策略。在目标市场选择上,本文提出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的策略,首先在香港、新加坡等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建立分支机构,然后再向美国、日本、欧洲等经济金融中心推进,同时密切关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海外组织机构设置上,提出应以分行和子行的形式为主,以代理处、附属行、战略联盟为辅的策略;在银行内部组织调整上,提出要摒弃目前国有银行“金字塔式”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模式,以西方先进银行普遍采用的扁平化组织方式对国有银行内部组织机构进行重组的策略;在业务拓展模式上,提出了突破我国对金融业分业经营限制,采用金融控股公司和对外兼并的方式来进行混业经营的策略;在国际化管理策略问题上,提出的策略是要达到国际银行业通行的《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各项规指标,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风险管理,实现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以风险控制为重心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开发金融人才资源,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素质。经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国际化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为了改进当前国际化的现状,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进程,需要从银行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制定发展战略。在银行自身方面,首先,应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同时,提高银行自身竞争力水平,从公司治理结构、内控机制、风险管理体制、风险控制手段、业务创新能力到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国际化改造,以国际化带动现代化。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国际结算业务和加强代理行工作与国际合作,奠定国际化经营的基础;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开拓海外市场。在业务国际化方面,稳健、有效地拓展国际化的银行业务;在机构国际化方面,有选择地推进与国外金融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并充分依托网络平台,开拓国际化发展的新渠道。在外部环境方面,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战略性平台;加快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提高资本充足率;及时推进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换。其次,完善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环境,通过竞争性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银行家市场以及由信息披露制度,配合国有商业银行优化内部治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现实经济的开放必然要求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是大势所趋。中国的银行业必须适应这种逐步开放的要求,向着国际化的目标迈进。因此,加强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它适应我国进一步开放的需要。随着我国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需要银行的国际化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然而,改革是非均衡的,尤其表现在金融改革相对滞后。金融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问题越积越多。我国银行问题能否稳定、合理解决,关系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二)、它适应了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把国际化大银行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实施正确的国际化战略来实现。这种战略要求商业银行首先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就是建立现代企业的组织制度和现代银行的管理制度。此外,还要走出国门,将业务和机构发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国际化的目标。 (三)、它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必须开放金融服务业。建立在传统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商业银行面对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面临的不仅仅是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在发展中求生存,在国际化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商业银行服务市场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大规模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建立代理关系,形成全球化的营销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不仅能增加利润来源,而且能增强抗风险能力。 本文在参考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国际化经营的研究写成的,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在于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将四大国有银行同国际先进的大银行进行比较全面对比,得出了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使我们对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有着清醒地认识;二是在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市场选择上采取由近及远逐步推进的策略,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目标市场选择顺序。当然由于本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所限,文中还有不少的缺陷,比如本文没有选取成功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国际先进银行作为案例,使国有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策略缺少依据。又如银行国际化经营涉及各国经济、法律、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因素,本文也无法给出国有银行如何能够更好的适合当地惯例的发展策略,如此等等,本人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逐步完善,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不吝指教。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在回顾已有品牌资产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品牌延伸效果的诸因素,并在品牌延伸作用于品牌资产的机制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品牌向下延伸和水平相关延伸对品牌资产的影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