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情感因素逐渐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以68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七年级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和汉语成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对策。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对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确定以澳洲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为动机、态度、焦虑和汉语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是对澳洲整体的汉语教学状况以及纽卡斯尔白桥中学的汉语教学状况进行简单地介绍;第三部分是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对“汉语学习者动机、态度、焦虑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结论如下:1.就个体背景因素而言,澳洲七年级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成绩与性别、是否纯澳洲国籍、学业水平呈现显著正向相关,而与是否会第二语言、是否接触过汉语无显著相关;2.就情感因素而言,澳洲七年级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成绩与工具型动机、融合型动机、学习态度呈现显著正相关,虽然与学习焦虑呈现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性,除学习焦虑以外,其他情感因素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3.就情感因素对汉语成绩的预测度来看,情感因素对汉语成绩的预测度总体较低,其中学习态度对汉语成绩的预测度最高,其次是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焦虑对成绩的预测度很低且未达到显著水平;4.工具型动机中最受学习者关注的是汉语老师和旅行,最不受关注的是父母的要求和职业的需要;融合型动机整体得分较高,初期学习者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充满好奇心;学习态度中表明有强烈的学习一门第二语言的想法同时自我评价较高,很看重教师的课堂反馈;中学生的整体焦虑值不高,主要源于考试焦虑,交际焦虑和他人负面评价的焦虑几乎不构成影响。第四部分是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汉语在纽卡斯尔市推广的动机源不足、七年级学生情感态度的不稳定性和汉语教师“非本土化”的教学管理方式三个方面对澳大利亚七年级学习者情感因素特点进行成因分析;第五部分是结合第三部分的研究结论、课堂观察、教学日志以及第四部分的成因分析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焦虑三个方面对改进澳洲汉语教师的汉语教学提出相关建议,从教师个人修养、等级评价和顺应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将汉语纳为附属学校的扩展课方面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从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树立汉语教师形象以及争取家长的帮助方面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从使用积极正面的课堂用语、设计弱焦虑的课堂活动以及减轻学习者考试焦虑方面营造弱焦虑感的学习环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小结,从样本量有限、研究对象存在局限性等方面提出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