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VCAM-1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及HCMV相关性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69293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且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呈现年轻化和逐年递增趋势,因此寻找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并开展针对性的防治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有多种危险因子,但其病因学仍未完全明了[1],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微生物感染,尤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 ovirus,HCMV )激活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HCMV激活感染引起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测来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及人巨细胞病毒相关性。方法:1研究对象为符合入选条件的84例病例,均行外周血白细胞HCMV-PP65、颈动脉超声、血清VCAM-1检查,比较不同斑块类型组HCMV-PP65、血清VCAM-1的差别,并比较PP65阳性组与阴性组中血清VCAM-1的差别。2超声检查方法:用飞利浦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2MHZ。患者仰卧位,由颈动脉起始处至颈内动脉入颅处,对双侧颈动脉进行连续的横断面和纵断面二维灰阶、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部位、大小、回声和表面特征。3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的HCMV-PP65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血清VCAM-1含量。4各种斑块类型的评估根据病变的程度及病变类型,参照改良Hennerici[2]分类法,将斑块分为6型。研究者为了方便统计,将硬斑组及1<IMT≤1.2mm归为稳定性斑块组,IMT>1.2mm及混合斑归为不稳定斑块组。结果:1不同斑块类型者PP65阳性率不同:不稳定斑块组阳性率为56.76%;稳定斑块组为30.30%。不稳定斑块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组(P<0.05)。2 VCAM-1平均含量在PP65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为363.61 ng/ml、305.92 ng/m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3 VCAM-1平均含量在有斑块组、无斑块组分别为352.78 ng/ml、219.99 ng/ml,两组含量差异显著(P<0.05)。VCAM-1平均含量在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分别为380.66 ng/ml、321.51 ng/ml,两组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斑块类型不同,VCAM-1的表达程度不同。4 PP65阳性病例中,VCAM-1平均含量在有斑块组、无斑块组分别为383.79ng/ml、238.48 ng/ml,两组含量差异显著(P<0.05)。VCAM-1平均含量在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分别为403.72 ng/ml、341.95 ng/ml,两组含量差异也显著(P<0.05)。说明HCMV感染后,VCAM-1表达程度和斑块不稳定性呈正相关结论: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HCMV-PP65阳性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者,HCMV-PP65阳性者血清VCAM-1含量高于阴性者,HCMV-PP65阳性不稳定斑块者VCAM-1含量高于HCMV-PP65阳性稳定斑块者,说明HCMV激活感染在AS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HCMV激活感染可促进VCAM-1的表达,且有促使斑块不稳定的倾向。HCMV、VCAM-1、AS三者存在相关性,且HCMV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诞生下,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教育逐渐被认为是大数据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应用领域.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数据采集不完整等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许多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密切相关,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
学位
针对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材同质化严重,内容单一的现象,提出了一种采用"工程应用项目+二维码"的新形态教材设计理念。文章介绍了新形态教材的内容设计和呈现形式,在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