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提取物是中药制剂制备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体,因其理化性质复杂,对制剂成型及质量评价具有显著影响,中药提取物的制剂前评价模式应体现中药制剂制备过程的特点与中药制剂自身的特色。本课题以红景天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手段对提取物的粉体学性质、化学质量及生物药剂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构建“物理学—化学—生物药剂学”三位一体的提取物制剂前评价模式,为红景天提取物的剂型选择、工艺优化、辅料筛选、质量评价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对红景天提取物粉体学性质的研究,发现红景天提取物是红棕色或深红棕色的普通粉末,中位粒径为84.39μm,众位粒径为207.86μm,在显微镜下呈不规则团块状,休止角较大,临界相对湿度约为62%,吸水速率约为2.3μL·s-1,在3390、2933、1616、1516、1448、1367、1236、1038、579cm-1波数处有特征性吸收,在100~140℃之间有一系列较弱的放热峰,峰值为118.86℃。重点明确了提取物流动性差、吸湿性较强、吸水性较差等制剂学性质。通过对红景天提取物浸出物、红景天苷、酪醇、多糖、鞣质含量的测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红景天提取物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表明,提取物中,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约为79.22%,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约为79.61%,红景天苷含量约为2.40%,酪醇含量约为0.18%,多糖含量约为15.86%,多酚含量约为21.30%(其中鞣质含量约为13.81%)。通过“体外溶出度—油水分配系数—在体肠吸收—口服药代动力学”四个层次,对红景天提取物中两个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外生物药剂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介质中,提取物中酪醇的溶出速率均显著大于红景天苷的溶出速率;(2)红景天苷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1gP)为-1.22--0.85,酪醇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0.84-1.23;(3)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段不被吸收,酪醇在大鼠小肠段吸收较好,其吸收动力学参数Ka为0.591±0.083h-1,t1,2为1.19±0.15h,A%为37.11±2.06%;(4)大鼠单次灌胃给药时,红景天苷、酪醇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消除均较快,且高、中、低三个剂量酪醇的吸收、消除均显著快于红景天苷,药时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红景天苷。本课题研究为红景天新制剂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现代中药制剂中间体的制剂前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