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阶段,但数据显示,流动人口中,仅有33%有明确的市民化意愿,另有28%完全没有市民化意愿。市民化的关键是解决住房问题,但是房价一直居高不下,给流动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城市安居压力,因此房价上涨被认为是一种“挤出效应”;但也有研究认为,房价作为经济繁荣的信号,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可能会产生“吸引效应”,推动流动人口在城市定居,进而实现市民化。本研究基于新迁移经济学和社会融入理论,使用2016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再匹配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的经济社会统计指标,探讨房价对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根据“是否愿意长期定居”和“是否愿意落户”,将“市民化意愿”操作为一个体现流动人口市民化过程的三分类变量:无市民化意愿(不愿定居也不愿落户)、半市民化意愿(只愿定居但不愿落户)和完全市民化意愿(既愿定居又愿落户),采用MLogit回归分析房价对不同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发现,房价或房价收入比(住房的可负担性)的作用机制均不能简单归纳为“挤出效应”或者“吸引效应”,其取决于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的类型,并且也受其城市融入程度的调节。具体而言:(1)房价上涨仅对不想落户的“半市民化意愿”者产生阻碍,对于打算“完全市民化”,既想定居也想落户者,所在城市房价越高,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意愿越强,房价具有“吸引效应”。本文进一步对是否已购买住房、是否在省会城市的分样本回归发现,这一结论也基本成立。(2)本文还重点检验了不同城市融入程度下,房价对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对城市融入程度较高并嵌入住房保障体系(拥有公积金)的流动人口而言,房价上涨会带来明显的“吸引效应”;反之对于融入程度低者房价上涨会抑制他们市民化的意愿。(3)对控制变量的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存在明显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受教育程度高、女性、高收入、已购房的中年人群,市民化意愿相对较强。为了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保持房价平稳,给流动人口以稳定的心理预期;放宽购房限制性条件,优先保障已在城市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等,让买不起商品房的流动人口拥有在城市居住的房屋;加快户籍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不同规模城市实行差异化积分落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