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破解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缓解大学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央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广泛推广大学生村官计划。几年来,一大批大学生走出校门,成为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贡献青春。但三年后,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出路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解决好出路问题,大学生村官才能专心投入工作;相反,出路问题解决不好,将影响大学生村官们任职期内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整体实施。本文选择以重庆市大学生村官为样本,分析了重庆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进程。结合当前主流观点认为,重庆市大学生村官计划总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预备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本文通过调查重庆市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出路,发现了重庆市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存在着如下问题,即作为最受大学生村官热捧的公务员,因受限于编制数量,大多数人难以如愿;一些大学生村官想留村任职,却面临专业不符和不能融入当地乡村“圈子”而难以如愿;一些有着创业理想的大学生村官,却因创业面临“四缺”即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能力的困境,大多数创业者均已失败告终;大学生村官继续深造面临时间、地域和年龄的局限;另行择业扶持政策不完善等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其原因主要有大学生村官机制不完善,缺乏战略性规划和缺乏有操作性的政策和制度:重庆市基础差、底子薄,加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创业面临的压力很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从平时生活环境优越,工作好高骛远;社会舆论氛围不够,对大学生村官缺少认同等。对此,本文结合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对畅通任职期满出路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要通过媒体专栏宣传、公益活动、创办刊物等方式,为大学生村官营造好的氛围;要把好入口关,培养“本土化”村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推广“一讲二评三公示”模式,严格落实考核结果;要针对“五大出路”采取对应措施,拓宽大学生村官退出渠道,;要通过自我调适和社会组织帮助的方式,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调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