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是指评级机构遵循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主权机构(通常是主权国家政府)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的评级结果。它对衡量各国的经济风险、决定各国政府债券的融资成本、评估区域经济形势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在欧盟多国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中,主权评级信息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是否被低估也是国内学者讨论的焦点问题。但目前国内关于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文献大部分属于宏观论述,基于数据与模型的实证检验较少。因此,究竟三大评级机构的主权评级信息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现实?评级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信用等级是否存在偏见?如何针对以上问题就主权评级的指标体系进行改进?这是本文力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理解并把握主权信用评级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主权信用评级的评级模型与方法,并在改进前人主权评级模拟模型的基础之上,运用1986至2009年期间120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数据和三大评级机构的主权信用评级结果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和多重顺序分类模型来对影响主权评级结果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三大评级机构的定量分析模型进行模拟与验证发现,各国人均GDP,财政现金余额占GPD比率,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比率,以及主权债务的违约历史记录等是影响主权信用评级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外汇储备率、政府负债率、政府新增负债率等反映一国政府负债情况和偿债能力的指标对现行主权评级的结果基本不产生影响。此外,标准普尔与穆迪公司给予发达国家的评级在一般情况下要比发展中国家平均高出五至七个等级。对此,本文在实证检验结果的基础之上,对主权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现存的缺陷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包含相关权益分析(CCA)以及衡量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等改进建议在内的优化设计。最后,本文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