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QTL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caiyo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饲、工业用作物,对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玉米螟特别是亚洲玉米螟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产。提高玉米的玉米螟抗性是防治螟害、减少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抗性进行遗传分析,则是改良抗性种质,提高育种效率的基础。 本研究用F2:3家系构建成两个作图群体:H21(抗)×Mo17(感)和自330(感)×K36(抗)。利用这两个群体通过SSR和AFLP标记对控制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QTL进行定位和作图,并分析其遗传效应。得到以下结论: (1)对H21×Mo17群体,共检测到9个抗性QTL,分别位于染色体1、4、5、8、10上,表现的基因效应以超显性为主,此外还有显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所解释的表型变异在7.7~51.8%之间变化。抗性等位基因位点中5个来源于抗性亲本H21,4个来源于敏感亲本Mo17。 (2)对自330×K36群体,共检测到8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1、2、3、4、5、8和9上。这些QTL表现的遗传效应涉及超显性、显性效应、部分显性和加性效应。所解释的表型变异在8.8~49.6%之间变化。其抗性等位基因位点绝大部分来源于抗性亲本K36。 (3)检测到两个H21×Mo17群体和自330×K36群体共有的QTL位点,分别位于1.02/03和8.03/04处。 (4)在染色体4.02/03处bxl基因区域检测到QTL。由于bxl位点已证实控制着抗生性物质DIMBOA的合成,因此检测结果表明DIMBOA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生性基础之一。另外,在5.04和8.05处分别检测到的QTL与以前报道的控制叶片坚硬度和叶片蛋白含量的QTL区域重叠,这些QTL都处在相近的基因组区域,说明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机制,除了抗生性以外,还可能与耐害性密切相关。 (5)本研究中在1.02/03、8.03/04、4.05、2.02/03、5.07、9.03等处检测出的QTL和欧洲玉米螟抗性研究群体中相应QTL位置相同或极为接近。这表明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机制很大程度上和对欧洲玉米螟的抗性机制是相同或类似的。
其他文献
本试验于2001~2003年度在苏中麦区高邮市(卸甲镇)和扬州大学实验农场内进行,高邮点土壤类型为乌粘土,扬州点为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为水稻。供试品种为优质中筋小麦扬麦11号和弱筋小麦宁麦9号,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运筹比例对两类专用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两个年度试验得到如下一致的结果: (1)两试验点不同氮肥用量和运筹比例与供试两品种产量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两试验点两品种均以总
小麦白粉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抗源单一。由于白粉病的抗性鉴定需要特定的接种鉴定方法,并且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往往导致鉴定结果不可靠,使现有的有效抗病基因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广泛应用,建立有效的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小麦抗病遗传改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 RAPD 分子标记.
为探明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和土壤氮素残留规律,为半干旱区覆膜种植方式的优化提供参考,2015~2016年在宁夏彭阳县设置了全膜双垄沟种植(D)、半膜平铺种植(F)、垄沟集雨半覆盖(R)不同覆膜方式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玉米田土壤温度与水分、作物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氮素残留等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为:1、全膜双垄沟种植(D)和半膜平铺种植(F)提高了旱作玉米农田收获期0~60
本研究对玉米与其近缘种的基因组构成、它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它们间的可杂交性进行了分析;对远缘杂交创制出的一批特异种质材料如突变体、非整倍体和代换种质的遗传背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式植物。尽管水稻向地性突变体早在1938年就有相关报道,但对它的研究较少。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基因克隆未见报道,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更是未知。为了研究水稻向地性生长这一特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籼稻品种E优428的诱变M_1代群体中获得一份向地性突变体,该突变体在苗期倒伏生长,成熟期呈匍匐型生长,其它性状未发现异常。初步的生理研究表明该突变体不
大学生往往有逆反心理、暴力行为、社交退缩、社交攻击、自信心不足、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这与大学生成长的原生家庭有关.问题型家庭关系有包办型、暴力型、疏离型、冲突型、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只有友好往来,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工作才有实效。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也是践行民族团结的主力军。文章以塔里木大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