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翻译过程的参与者,译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地位探讨以及译文鉴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关于译者主体性这一课题,国内外学者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认知过程。最初,翻译本身的边缘化导致译者地位低下,其主体性被完全忽略。但随着解构主义和操纵学派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译者地位得到充分彰显。后来,学者们对翻译理论进行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关于译者主体性地位的观点形成一种相对平衡。本论文从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模因的角度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分别进行了宏观的概述和微观的分析。宏观概述是借鉴模因的发展特点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历史过程展开全面考察,目的在于从模因的角度论证译者主体性观点发展的必然性;微观分析则是围绕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和思考,目的在于认识译者主体性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与机制。此外,本论文还对模因在翻译过程中复制与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证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学者对译者主体性地位的认识发展现状具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考量和决策也是模因成功复制与传播的必然条件。而且,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如文化干预、译者的审美水平、性情偏好以及职业道德都可以从模因复制传播的角度得到充分论证。本论文希望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同时也希望模因这一概念在翻译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