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还原型叶酸载体(RFC)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cSNPs)在中国急性白血病(AL)患儿和正常儿童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特征,为RFCcSNPs与甲氨喋呤(MTX)化疗效应之间可能的相关性及AL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95例AL患儿的骨髓和135例正常对照儿童的外周血中提取总RNA,逆转录制备cDNA,设计基因特异引物复制RFC全长编码区;利用软件WinMeltTM2.0、Oligol.l和Prime5.0设计16对扩增DGGE产物的巢式PCR引物;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或和均一变性凝胶电泳(CDGE)并结合DNA直接测序对以上cDNA标本进行RFCcSNPs筛查与鉴定;利用软件SPSS13.0计算各c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首次在人类RFC中发现4个国内外未见报道的新的cSNPs,被称为变异1、2、3和4,其中有3个为错义突变,分别为:变异1是C>T、Arg>Trp(R>W),变异2是T>C、Leu>Pro(L>P)和变异4是T>A、Leu>Gln(L>Q);1个为同义突变,即变异3是G>A,Thr>Thr(T>T)。这4个新的变异1、2、3和4在230例标本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2%、0.22%、0.22%、0.87%:其中在白血病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0、0.5%、0,正常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4%、0、1.5%。此外,还检测到4种已知的cSNPs,即80G>A (R27H)、696C>T (P232P)、972G>A (A324A)和1242G>A(I414I)。它们在230例标本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5.7%、44.0%、9.6%、0.22%;其中白血病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1.6%、40.0%、9.5%、0.5%,正常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1.5%、47.0%、9.6%、0。利用卡方检验分析3个高突变频率80G>A(45.7%)、696C>T(44.0%)和972G>A(9.6%)与AL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80G>A(R27H)与白血病的易感性可能存在联系,A基因型患AL的相对风险度约是G基因型的1.500倍,95%可信区间(CI)为1.034~2.183;GA及AA基因型患AL的相对风险度约是GG基因型的2.370倍,95%CI为1.256~4.130。696C>T(P232P)及972G>A(A324A)未发现与白血病的易感性存在相关性,P值>0.05。另外,本研究在230例标本中未检测到其他26个已知的突变(国际SNPs库,登录号为rs137432739;及其他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10T>A、20C>T、61G>A、137G>A、167G>C、246G>C、423T>C、665T>C、761>C、775G>T、784C>T、786A>G、872T>C、921A>G、1014C>T、1022A>G、1146C>T、1250T>C、1367A>G、1372G>T、1392A>G、1396C>T、1406T>C、1434A>G、1564G>A和1673T>C结论:在方法学上首次运用PCR-DGGE或和CDGE结合DNA直接测序法进行RFCcSNPs的筛查与鉴定,较以往研究RFC基因的方法更先进,具有创新性。在国内外首次发现4个尚未报道的新的cSNPs,即变异1、2、3和4,确定了各自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2%、0.22%、0.22%和0.87%。其中变异1、2和4为错义突变,推测这3个错义突变对RFC的运输功能具有潜在影响力,并值得深入进行功能研究。在230例中国人群中首次发现3个国外已筛查到的cSNPs,即696C>T (P232P)、972G>A (A324A)和1242C>A(I414I)。并确定了它们在本研究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4.0%、9.6%和0.22%。在中国AL患儿中首次发现1个已知的cSNP,即80G>A(R27H),它在本研究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45.7%,在AL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1.6%和41.5%。首次发现中国AL患儿RFC 80G>A(R27H)与AL的易感性存在相关性。而696C>T(P232P)及972G>A(A324A)与AL的易感性无相关性。本研究的群体中未发现国外报道的以下cSNPs:10T>A、20C>T、61G>A、137G>A、167G>C、246G>C、423T>C、665T>C、761T>C、775G>T、784C>T、786A>G、872T>C、921A>G、1014C>T、1022A>G、1146C>T、1250T>C、1367A>G、1372G>T、1392A>G、1396C>T、1406T>C、1434A>G、1564G>A和1673T>C(参照SNPs库rs137432739及其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的cSN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