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深度、有个性且很有影响的女作家。1978年,张洁以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且一鸣惊人,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发表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沉重的翅膀》、《祖母绿》、《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等一系列很有影响的作品。特别是她80年代创作的《方舟》被称为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起点。2000年左右发表的长篇小说《无字》被认为是张洁的创作风格的另类极致。张洁的作品,以尖锐的思想探索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的兴趣。“人”和“爱”是其创作的主题,就此也常引起文坛的论争,这也为对张洁的研究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本论文通过对张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日子》、《上火》、《红蘑菇》、《无字》等)的细读,首先系统深入讨论了张洁的创作道路。本文认为,在创作早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因对“爱”的迷恋构建着她理想中的“爱”的伊甸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社会的转型和自身思想的转变,她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理想中的“爱”的世界遭到了现实的无情的打击,为此,她不得不对她的理想中的“爱”的世界展开了沉痛的剖析,这类剖析在《红蘑菇》、《上火》等创作中有典型的表现;世纪之交,在上一期剖析的基础上,她发现对“爱”已经彻底的绝望了,对“爱”已经无话可说了,《无字》的创作正是这一转变的结果。本文认为,张洁关于“爱”探索思考的心路历程不仅在其作品的男性形象上的塑造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并且也清晰地表现在作品的叙事主体的变化上。作家对作品中男性的态度经历了这样的嬗变轨迹:从对理想的男子汉的呼唤到对男性的无情的拷问直至最后对男性的诅咒仇视和报复以致失望。与这一演变过程相关联,作品中的叙事主体也呈现了由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到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再到绝望的虚无主义者的蜕变。张洁常常把在小说中不能释放的情怀倾诉在散文中,她的散文常常是对小说中谈论的话题的深化或补充,散文是作者情绪的很好的消解处。为了更进一步讨论张洁的创作思想,本文讨论了张洁同时期散文。在对张洁的“爱”的心路历程论析的基础上,对作家创作演变的主体原因作了探讨,本文发现在其作品中处处能够体会到她的生活经历,处处能够感觉到她自身的存在,她的现实生活阅历是其创作的丰富的源泉。关于张洁作品中“爱”的主题的研究,也有人已涉及过,但是,对其的研究缺乏系统和应有的深度,给人一种蜻蜒点水式的遗憾。本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在张洁的思考轨迹和深度广度上下工夫,从中我们看出随着作者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她的思想也日益丰富、深刻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