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景观”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界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这个新兴领域不仅成为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和重要领域之一,还受到了多学科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外对此的研究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语言景观的建构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情感认同等的因素的影响,语言景观的语言选择是不同主体在众多因素权衡抉择后所形成的语言呈现状态。同时,语言景观是一种公共产品,作为公共领域内的视觉符号,它通过多语码的组合呈现构造视觉消费空间,对标牌创设者和消费者而言,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其实就是对这种语言的投资和消费。所以,经济因素是影响语言景观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语言景观研究重点考察文本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的语言权势、地位及族群认同等问题,但对语言景观背后蕴含的经济、文化意义却着墨甚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立足于语言资源观与语言经济,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寻语言景观背后蕴含的经济因素和经济意义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文主要运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阳朔语言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以阳朔西街和十里画廊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图片采集的方式搜集了609个语言景观样本,在SPEAKING模型和场所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语料整理与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官方与私人语言景观的使用现状、特点与差异,更利于了解当地的语言生态和语言问题,同时进一步探析当地的语言规划、语言服务水平以及语言景观背后蕴含的社会经济意义。笔者依据研究思路,将文章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绪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论述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在此基础上综合阐述语言景观的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交代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对象与方法,最后阐明本文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对私人语言景观现状的全面描写,包括行业分类、语码选择、优势语码和字体四个部分。第三部分是对官方语言景观特点的立体描写,包括官方标识的功能分类、语码选择、语码顺次和置放四个部分。第四部分是从语言经济学视角浅析旅游目的地语言景观建构背后蕴含的社会经济意义。主要包括阳朔多语环境下不同语言的经济属性对语言景观的语言选择产生的影响,以经济学的相关核心概念探析语言景观背后的经济动因,语言景观产生的外部效应等。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总结研究成果、研究启示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