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轴流泵装置流道改造优化分析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and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中型泵站尤其是低扬程泵站中,立式轴流泵装置应用较为广泛。进水流道、叶轮、导叶与出水流道构成了立式轴流泵装置,对于特定的叶轮与导叶,泵装置性能主要受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的影响。进水流道作为泵站前池与叶轮的连接部分,能有效调整叶轮进口的水流流态,保证叶轮进口的水力条件。按水流流动特性肘形进水流道通常可划分为线性收缩段、弯肘段与垂直调整段三个部分,其中弯肘段是肘形进水流道的关键部位。该泵装置进水流道偏流角较大,流道出口断面流速均匀度较差,增大了流道水力损失。出水流道衔接导叶与出水池,保证从导叶流出的水流平顺地流入出水池,且在不发生脱流与旋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回收动能。在该立式轴流泵装置中,出水流道内部明显存在较大范围的脱流区,增大了流道水力损失,降低了泵装置的性能。本文针对泵装置进、出水流道进行改造优化,通过泵装置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进水流道出口断面流速分布均匀度、进水流道出口断面加权速度平均角度、进水流道与出水流道水力损失、出水流道典型截面涡量、泵装置性能等,以此来验证优化效果。原方案进水流道弯肘段外侧型线与线性收缩段相交,增大了水流转向难度,使得弯肘段典型纵断面出现较大旋涡。优化方案进水流道将弯肘段外侧型线与线性收缩段相切,相应地优化弯肘段各过水断面面积,使得原方案进水流道弯肘段典型纵断面的旋涡明显减小,流道出口断面速度加权平均角度高0.4°左右,轴向流速均匀度高1个百分点,水力损失减小5mm。原方案出水流道进口附近的水流上部流速大,下部流速小,使得水流在流道扩散段底部形成大范围的脱流区。对此设计了两种优化方案,优化方案1出水流道为纵向收缩方案,压缩脱流形成空间,优化方案2出水流道为侧向收缩方案,改变扩散方式,优化为二次扩散,并确定了优化方案1与优化方案2出水流道最优参数,即优化方案1出水流道纵向收缩顶点距扩散中点的距离L=300mm、顶点距流道底部的高度ht=400mm,优化方案2出水流道侧向收缩折点位置Bp=300mm、侧向收缩第一段扩散角度为6°。优化方案1与优化方案2出水流道的优化效果相近,优化方案1与优化方案2出水流道底部的低流速区明显小于原方案出水流道底部的低流速区,且在高度方向抑制了脱流区的发展,减小了在脱流区的涡量,涡量变化更平缓,流道水力损失明显减小,泵装置性能明显提高。在小流量工况下,优化方案1与优化方案2出水流道泵装置性能略优于原方案出水流道泵装置;但在大流量工况下,优化方案1与优化方案2出水流道泵装置性能明显优于原方案出水流道泵装置,效率提升3.7个百分点,扬程提高0.1m。
其他文献
针对目标检测领域的网络参数数量较大且嵌入式设备的计算能力有限,难以在嵌入式平台上运行的问题,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的思想,提出一种改进Tiny-YOLOv3的轻量级目标检测网络。将Tiny-YOLOv3中的特征提取网络替换为MobileNet,增加网络层数且减少模型中的参数数量和计算量,同时采用K-means维度聚类生成先验框和多尺度预测的方法提高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大小为23 MB,仅
为提高废弃红曲霉菌丝体有效成分的利用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红曲色素和粗蛋白的提取条件、麦角固醇的皂化条件及壳聚糖的脱乙酰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
为了迎合上海港港口对于集装箱堆放高度的网络化实时数据需要,采用虚拟仪器技术,通过LabVIEW软件来设计雷达测距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包括雷达信号采集处理、距离数据远程显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