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平板划线分离方法对F2和F6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进行了絮凝剂产生菌F2和F6的复壮。采用两种接种方式,每24h接种1次,培养24h后测定絮凝率,连续接种传代10d,考察絮凝率的变化情况。连续传代实验证明,F2和F6具有良好的产絮稳定性,适于作为工业菌种进行生物絮凝剂的工业化生产。在混合发酵条件下,收集产絮菌株F2和F6的发酵液1000mL。应用美国FTS公司EZ585Q冷冻干燥箱进行絮凝活性成分的粗提;絮凝活性物质粗提品为乳白色微黄无定形物质,含少量色素,产量为2.24g/L。应用快速纯化工艺开拓系统AKTA Explore100,对所得絮凝活性物质的粗提物质进行凝胶色谱柱层析,利用示差折光检测器和紫外(280nm)检测器对分馏过程进行跟踪监测;絮凝活性成分的纯化物为白色棉絮状固体,产量为2.06g/L。糖和蛋白质的呈色反应及红外吸收谱图表明,絮凝活性物质中存在多糖和蛋白质的成份;气相色谱法分析显示絮凝活性成分纯品中组成多糖的单糖和质量比为: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肌醇=1.4:3.2:11.0:1.01:19.7;紫外光谱分析表明粗提品分子中具有蛋白质和糖类特征基团,不含核酸类大分子;采用GPC法测定絮凝活性成分的分子量分布情况和分子量大小:絮凝活性成分是多组份的混合物,分子量呈不均一特性;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主要活性成分来自细菌F2和F6的胞外初级代谢产物,最高分子量Mmax大于2×107Da,是细菌杂多糖。生物絮凝剂与硫酸铝进行复配后,处理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一种絮凝剂的处理效果;生物絮凝剂的投药量由6.0mL/L减少至1.0mL/L。在提高絮凝能力的同时降低了处理成本。浊度为20.0NTU左右的水源水,生物絮凝剂投药量为1.0mL/L,硫酸铝(10%)投药量为1.5mL/L,生物絮凝剂与硫酸铝以2:3的比例进行复配,絮凝效果最佳。处理后原水浊度降为0.85 NTU,浊度去除率为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