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书信编年考证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wi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力求遵循“有思想的文獻,有文獻的思想史”這一學術取向,試圖通過對唐順之現存書信進行編年,梳理並解讀唐氏這樣一位學涉多面、思想博雜的歷史人物的學術思想。在第一部份“唐順之書信繫年”中,筆者以《四部叢刊》影印萬曆元年唐鶴徵純白齋刊刻的十七卷本《荊川先生文集》及民國年間唐鼎元輯錄的《荊川公佚文》為主要依據,運用傳統文獻學的考證方法,將唐氏自嘉靖十五年至嘉靖三十九年這二十六年間與友人往來的二百十六封書信逐一編年。其中一百九十五封可以明確成書時間或時間段,其餘二十一封則因線索過少,單列“贅余”一節附錄之。書信繫年工作的主要意義在於:(一)窺探唐氏在不同時段學術思想的變與不變,(二)考索唐氏與同時代學者、官員的交遊情況,(三)訂正唐氏生平的若干史實。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筆者通過唐氏與友人往來書信的細讀,證實了唐氏自嘉靖十九年歲尾奪職為民、家居近十八年之後,的確是在柄臣嚴嵩的舉薦與安排下出山的。本文第二部份則是在書信繫年的基礎上,以唐順之的“工夫論”作為切入點,進而分析其學術思想。筆者以為,唐氏“工夫論”在“向内”的維度上,主要是秉持“靜鬧無二”與“絕利一源”的觀點進行個人修養;而唐氏在“向外”的維度上則視民事、兵事等攸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政事為學者修養不可或缺的工夫。由此進一步分析唐氏在兩個維度上的“工夫論”與其文學觀、實學觀以及在出處大節上的個人選擇之間的内在聯繫。筆者以為,唐氏早歲即有志於學,文學觀與實學觀都是隨著其“工夫論”的發展而有所轉變的。在學理層面上,他認為文學與實學都是“道”的一部份;但在實際情況中,學者往往未曾“就道”便為種種博雜技藝所累。因此他一方面重視文學與實學,另一方面卻又不免輕視文學與實學。所以,唐氏的學術思想,並不像此前學界通行的觀點那樣可以單純以四十歲為界判作前後兩截。而唐氏從“學者切實工夫”的角度出發所持的對民事與兵事一貫重視的態度,則成為其在東南倭患正熾之際,不顧時評,應柄臣之薦而起的深層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死亡意识”的角度切入鲁迅和史铁生的作品,通过分析他们在“死亡意识”启示下生存选择之路,挖掘出他们为人、为文的可贵之处——那就是“真”。“真
“五岳独尊”美誉的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尤其是文化遗产更是世界各大名山无法企及的。我从宗法文化角度重新阐述泰山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全文分
以三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HF-LPME)作为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薄层色谱分离,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酱油中色胺的含量。通过单因素实验确立的萃取最优条件为:样品溶液p H值为12.0,
作为个体在生命过程中都会遭遇的原发性问题,成长是创作者们热衷探索的对象。本文从以徐则臣小说的成长主题为路径,勘探成长的困厄与惶惑。绪论部分首先还原了“成长小说”的
本研究以新疆高校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接触的主要汉语文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留学生媒体受众的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第一手资料,考察其汉语文掌握情况和汉语文媒体接触现状,
晏子名婴,谥平仲,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卓著的外交才能和朴素的作风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