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枝词,本是巴渝地区情韵悠长的民歌,后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仿作,将其由过去山间水边的野唱转移为艺苑清唱。唐宋文人充分利用了川渝民间竹枝这一“养料”,开始使得自己的诗歌创作大放异彩,也使采录润色和拟作的“竹枝词”在唐宋诗歌中别具风韵,独树一帜。唐宋时期是竹枝词从巴渝民间移植到诗坛的最初阶段,这期间竹枝词创作发展缓慢,作品数量较少,总共不足两百首,但是质量很高,诗句委婉含蓄,形象鲜明,具有较浓的民歌韵味。本论文即是在对唐宋竹枝词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探索唐宋竹枝词的发展流变过程,展现其丰富内涵,对于唐宋竹枝词的题材内容、地域分布、艺术特征及二者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且对竹枝词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予以阐释。论文根据雷梦水等主编的《中华竹枝词》、王利器的《历代竹枝词》等所收录的唐宋文人竹枝词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梳理和文本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唐宋竹枝词的发展演进作详细梳理,全文的结构如下:论文的第一部分绪论概括竹枝词创作的总体情况,为“竹枝”释义,并明确界定研究的竹枝词范围,归纳目前学术界对于竹枝词的研究现状,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三、四部分为文章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简述竹枝词的起源发展及唐前竹枝词的创作,并将竹枝词在唐宋时期的创作进行分期梳理。唐代以刘禹锡为代表的文人竹枝词兴起的中唐为界划分为初盛唐、中唐和晚唐三个时期阐释,宋代以南北宋文人不同的竹枝词创作风格划分。第三部分着重阐述唐宋文人竹枝词的创作题材之异同并分析其差异原因。第四部分总结唐宋竹枝词的艺术特征并且加以比较,探究艺术特色差异的缘由,以论述竹枝词可以长盛不衰的原因。最后第五部分简述唐宋之后历代竹枝词的发展演变轨迹,总结唐宋竹枝词的成就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