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一部分。临床上,将ACS分为非ST段抬高型ACS和ST段抬高型ACS. NSTEMI与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ona pectoris, UAP)合称为非ST段抬高型ACS,约占ACS的3/4,是冠心病中一种发病情况紧急、预后不佳的临床类型。根据WHO的统计,冠心病是现在人类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欧美国家极为常见,美国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内的ACS作为冠心病致死率较高的类型,日益引起各位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有资料表明,NSTEMI的远期死亡率和非致死性事件的发生率高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NSTEMI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目的分析NSTEMI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以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同时,探讨中医证型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性,为其病证结合研究提供临床观察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二科(CCU病房)收治的明确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回顾分析病例资料进行临床证型分析,观察其证型分布规律。并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不同中医证型的分组,比较这些患者入院48小时内的血清HSCRP水平,观察中医证型与血清HSCRP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统计数据后发现,在NSTEMI患者的实证里以血瘀证最为常见,共计73例(97.3%),其次是痰浊有49例(65.3%),气滞和寒凝则较为少见,各占1例(1.3%);在虚证中则以气虚为首,共计45例(60%),其次为阴虚,为16例(21.33%),再次是阳虚为8例(10.67%),最少者为阳脱,共有3例(4%)。而且发现绝大多数患者是以复合证型所出现的。在两个证素所构成的复合证型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为痰浊血瘀,共计15例(20%),其次是气虚血瘀者,共计11例(14.7%)。然而,在三个证素所构成的复合证型里,出现频率最高者为痰浊气虚血瘀,共计20例(26.7%),其次是气阴两虚兼有血瘀者,共计5例(6.7%)。NSTEMI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都远远高于正常值,而且痰浊组与非痰浊组比较,痰浊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痰浊组(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血瘀证所占比率最高,向我们证明着无疑在NSTEMI中血瘀证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胸痹、真心痛的本质就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而邪实则以血瘀证最为常见。而本虚,是以气虚为首。在各种复合证型中也是以“气虚血瘀”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向我们说明,虚实可以相互转化,互为因果。这便可以指导我们临床治疗用药。但本项研究也同时提示我们血瘀证在NSTEMI中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痰浊也占了很高的比例,痰浊和血瘀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夹杂。但我们也注意到,此五种证型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都远远高于正常值。进一步证实了超敏C反应蛋白确实与NSTEMI密切相关。痰浊组与非痰浊组比较,痰浊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痰浊组(p<0.05),说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痰浊之间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