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政权统治的朝代。少数民族向来能歌善舞,加之当时国家幅员空前辽阔、统治心态较为包容,造就了蒙元时期繁荣、多元的舞蹈文化。藏传佛教在元代传播甚广,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藏传佛教文化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自然影响到了当时的乐舞,许多与藏传佛教文化有关的舞蹈开始崭露头角。在此类舞蹈中,《十六天魔舞》当数典范。《十六天魔舞》在我国传承保存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其延续过程之中,时而趋于衰落,时而又有兴起之势,在元代曾一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元朝时期的《十六天魔舞》已然是一个以藏传佛教密宗文化为根基、多民族文化相融合、博采众长、意象鲜明、综合艺术水准甚高的舞蹈艺术作品。然而《十六天魔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有着深远的历史源头;该舞蹈也不可能一日灰飞烟灭,一定还有迹可循。通过对相关古籍、壁画以及各时期历史文化背景等知识进行综合学习与分析,本文首先对《十六天魔舞》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辨:提出元朝时期《十六天魔舞》与藏地原始苯教传说、吐蕃宫廷“十六人舞蹈”、西夏藏传佛教无上胜乐轮中围“十六天母”供养舞蹈一脉相承的可能性;对元朝时期《十六天魔舞》的形式特征、美学意义和价值指向分别作了归纳与总结;还把元朝时期的《十六天魔舞》与当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善通寺的《娜若·卡吉德玛》舞蹈进行了比对,提出二者可能同源不同流的观点。其次,本文对《十六天魔舞》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将其唱词逐字逐句进行了梳理;认为《十六天魔舞》的结构可以分为表演前敬献水、水、花、香、灯、涂、食、乐、甘露和主舞段两个部分,主舞段又可以分为依次面向南方之门、东方之门、北方之门和西方之门作供养的四段舞蹈;还按照表演顺序,将《十六天魔舞》的动作逐一进行了描述,尽可能完整地将《十六天魔舞》呈现于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