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社会化,使他们能够在多元、动态而复杂的世界里立足。作为儿童最重要的照养人,父母在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尤其突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亲社会技能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轨迹与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al,TD)儿童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亲社会行为发展受父母影响的模式是否存在特别之处目前尚未有清晰答案。另外,由于ASD多风险因素、多症状、异质性很强的特点,ASD群体内部的亲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模式以及相关神经机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问题都需要逐步得到解答。本文首先探讨了父母自身的亲社会水平与ASD儿童亲社会水平整体上的联系,以及教养方式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接下来尝试依据症状程度、亲社会水平对ASD儿童划分子群体(亚型),探索不同子群体亲社会行为相关的脑功能发展及其与父母相关因素的联系是否存在差异。最后,研究视角从父母潜在的长期影响转换到了实时的现场的影响——通过实验检验父母对儿童一种特定亲社会行为(合作)的行为和脑活动两个层面的影响。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共6个子研究,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研究1)是以量表为研究工具的调查研究,基于横断数据的研究1a(N=357)发现积极教养方式能够中介父母的亲社会行倾向与4.0-8.4岁ASD儿童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联系,但对于2.4-4.0岁ASD儿童则未发现类似效应;研究1b(N=128)试图基于纵向追踪数据对研究1a的结果进行验证,未发现教养方式任一维度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原因可能在于数据采集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1c(N=526)首先基于扩大了的横断数据样本再次验证了教养方式对母亲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与ASD儿童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联系的中介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母亲负性情绪通过自身亲社会水平、教养方式与ASD儿童亲社会水平相联系的链式中介模型。第二部分(研究2)是结合了行为评估与功能连接磁共振(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c MRI)扫描的探索性研究(N=206)。我们根据症状严重度和亲社会水平,将ASD儿童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群体(亚型),通过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发现ASD严重度、亲社会水平以及年龄对部分“社交脑网络”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Funcional Connectivity Strength,FCS)具有显著的三因素交互效应,即不同的子群体在部分亲社会行为相关脑区上的FCS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存在差异。进一步地,通过中介模型检验发现教养方式中介了父母自身的亲社会水平与ASD儿童社交相关脑区的FCS的联系。这一中介效应同样存在跨亚型、跨脑区的差异。第三部分(研究3)是基于近红外超扫描技术的实验室研究。研究3a(N=43)发现父母的策略选择(延迟反应策略、即时反应策略及无明显策略)能够显著影响他们的任务表现和脑间同步性,而父母的亲职压力及父亲的教育水平与他们的策略选择相关。研究3b(N=71)进一步发现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亲子合作水平与非自闭症儿童基本相当,并且亲子间的合作策略大都延续了父母间合作的策略,但自闭症儿童父母相对更多采用了延迟策略,而非自闭症儿童父母更多采用即时策略。尤其注意到,自闭症儿童父母在与孩子合作时,其反应模式做了更大程度的调整,使之更匹配孩子。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自闭症制约了患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表现在在行为特质上,也表现在相应的脑功能连接水平上;(2)总体而言,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中介了自身亲社会水平与ASD儿童的亲社会水平之间的联系,还中介了前者及与ASD儿童的社交脑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水平的联系;(3)在以合作为代表的一项亲社会任务中,采用恰当的策略以及父母的努力付出与配合是ASD儿童取得较为理想的任务表现和形成脑同步的关键。上述结论体现了行为层面与神经活动层面的整合,体现了长期效应和实时影响的统一,为ASD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及父母教养方式或亲子互动的实践提供了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