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技武术套路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并确定的套路运动形式,因其内容规范、规则明晰,在武术运动的发展中起到了示范与导向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也是如此。那么,竞技武术套路其发展是不是如有些观点所言的“是异化了”?如何运用异化理论分析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之路究竟应当如何走下去?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通过对异化及其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到: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其历史渊源。马克思异化理论以前的异化概念大多都是针对局部现象,马克思通过哲学思辨,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异化的狭隘理解,把异化置于广阔的历史中,作为其表述历史、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从历史的、全局的、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论证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问题;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性演进中,而非某一个体或拳种、流派的历史生成中去探讨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问题。也即: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上去思考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问题。通过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回顾,可以看到: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使其在世界性的历史发展中获得了应有的文化身份与符号认同。在对外的文化交流中,竞技武术套路成为一扇透视中国神奇“武”文化的窗口。通过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学习、练习、竞赛,加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密切了人们的往来,使处于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相互理解、包容,在实践中感受中国“和”的精神的巨大力量。在对内的发展中,通过竞技武术套路的示范作用,从而规范、引导、管理民间武术,为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样本,使其在不失多样性的前提下,能够规范化、系统化。当然,在当今世界,竞技武术套路仅仅在国际上获得了相应的文化身份还是不够的,这只是其发展的一个阶段。因为通过符号借用、转换等方式构建起来的竞技武术套路如果不能回归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将逐渐被西方体育所同化。毕竟符号转换并不代表意义等同,字面相同并不代表内涵相同。要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意义,必须有自己的内涵与历史背景。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因此,竞技武术套路的进一步发展应是在文化身份获取之后,向传统文化的回归,即将中国武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意识、有系统地与竞技武术套路相结合,使人们能够透过竞技武术套路这一外在形象,领悟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这一方面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使命使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复归绝不是复古,而是在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的基础上的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回归。必须承认:学习、借鉴西方科学与理性而规范并发展起来的竞技武术套路,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与原有的设想有些偏离。但如果仅仅强调负面作用,而无视其积极意义,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归路。毕竟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没有文化强势地支撑,不可能让别人自愿地学习我们。而只能是我们有限度地改造自身,在与他者的交流中,不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消除世人对中国武术的神秘感。文化不可能是僵硬的一个体系,它始终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而发展变化。竞技武术套路应历史发展需要而生,也会随着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因此,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对竞技武术套路进行研究,正是要从正反两方面对竞技武术套路进行考察,从历史的角度,辩证地分析,进一步发扬其积极作用,并努力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促进竞技武术套路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最后得出结论:竞技武术套路的异化是武术运动自身发展的必然,武术本身是一个不断“异化”的发展过程;竞技武术套路是对传统武术的异化,是武术本质和功能的异化;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与传统武术的“打练结合”渐行渐远;竞技武术套路产生的结果造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竞技武术套路异化有积极异化也有消极异化。由此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应该理性地思考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异化现象,积极规避,有效消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中的消极异化。还原武术的本真,强化竞技武术套路的技击本质;丰富竞技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创新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风格;加强竞技武术套路与传统武术的互补性。对决定武术竞技技术方向的竞赛规则进行一场大讨论、大辩论,认真修改、制定一套适合现代又富有传统的竞赛规则。建议教练员、运动员走出运动队到民间去,向民间拳师学习,采集、吸取、提炼传统武术中的经典技术,加以创新和运用。教练员在训练中加强对传统武术的说招、拆招、喂招的学习和运用,从技击方法,劲力展示上突出武术的固有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