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所面临的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此,从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13个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为促进农村发展不断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从此农村发展开始进入转型阶段,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金融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农村金融的改革始终贯穿于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各金融机构研发出许多符合“三农”特点的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虽然农村金融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农村金融创新也取得很大成功,涉农企业和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有所提升,农业贷款难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农村信贷瓶颈依然存在,缺乏有效合格的抵押物使得抵押贷款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再加上农业的高风险性特征使得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无法得到满足。为了突破农村融资瓶颈,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信贷+保险”的创新模式,保险机制的引入,可以将农村信贷市场与保险市场对接起来,进而将农业贷款的信用风险转嫁给保险市场,再利用保险市场中的大量保险单位进行风险分散。目前比较成熟的农业贷款与保险相结合的模式为“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险”,同时农业贷款与农业保险、保证保险相结合的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中。农业贷款与保险相结合的模式为分散农村信贷风险、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现有的险种多为保证保险性质的保险,由借款人进行投保,缺乏信贷机构通过信用保险转移信贷风险的机制。为此,本文尝试从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角度来研究农业贷款难的解决方法,为全面防范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突破农村融资瓶颈提供一条新途径。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指出研究农业贷款信用保险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梳理和评价了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指出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其次对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相关概念和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并阐释了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理论基础,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帕累托改进理论,具体而言,农业贷款信用保险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方式,并能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与涉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保险机制的引入还可以实现农村信贷资金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再次,深入剖析了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制约因素。提出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是突破农村融资瓶颈、转移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拓展保险公司业务领域、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从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可保性、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相关政策以及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市场需求方面分析了发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可行性。指出我国农业贷款信用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保险公司供给动力和能力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投保积极性等。然后,提出我国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设计方案,包括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运作流程、承保机构与范围、保险金额与期限、保险责任、费率厘定及再保险机制等。通过比较,认为预期损失定价模型适用于农业贷款信用保险费率的厘定,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计算过程。最后,提出我国开展农业贷款信用保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