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一 胰腺癌伴胰腺周围静脉疑似侵犯患者预后模型的构建背景:胰腺癌恶性程度高且预后极差,确诊时疾病往往已处于晚期。而胰腺癌是否侵袭胰腺周围血管,以及血管受侵袭的程度往往影响治疗策略的选择。通过回顾既往研究,我们发现对于胰腺周围静脉受胰腺癌侵袭的患者,尚缺乏可有效预测其生存预后的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依赖于术前影像学检测的预后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国内4个大型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伴疑似胰腺周围静脉受侵犯的2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医院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取其中三个医院的患者资料作为建模组(178例),另一个医院的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61例)。考虑为术前预测模型,故仅纳入人口统计学变量及影像学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利用R语言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C-index和校正曲线来评估模型质量,最后通过外部验证组进行验证。此外,我们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了胰腺周围静脉在影像学上的变形程度与病理学表现上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1)、肿瘤与静脉的接触长度(P=0.035)、静脉的变形程度(P<0.001)以及淋巴结的受累状态(P=0.001)是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预后情况,我们将影像学上血管异常程度的6个表现(肿瘤血管未接触、血管轻度形变、泪滴征、集束征、狭窄>1/2、血管完全闭塞)划分为4类,包括1类(肿瘤血管未接触)、2类(血管轻度形变/泪滴征)、3类(集束征或狭窄>1/2)以及4类(血管完全闭塞)。4类患者表现出不同的预后表现(1 类 vs.2 类:P=0.024;2 类 vs.3类:P=0.004;以及 3 类 vs.4 类:P<0.001)。所建预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模型组与外部验证组的C-index值分别达到了 0.814和0.824。而胰腺周围静脉在影像学上的变形程度和病理学结果之间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模型组:P<0.0001;外部验证组:P=0.001)。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预测胰腺癌伴胰腺周围静脉疑似受侵患者预后模型达到了理想的预测效果。论文二 胰腺癌患者的胰腺周围静脉管壁受侵犯预测模型的构建背景: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且确诊时疾病往往已处于晚期。一直以来,对于胰腺癌伴胰腺周围静脉侵犯的评估是困扰广大外科医生的主要难题。错误的评估可能导致错误的治疗方向从而耽误患者的病情。如对静脉未受侵犯的患者进行不必要的血管切除重建可能会导致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的增加从而影响患者预后。另一方面,随着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推广,对同样静脉未受侵犯的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可能会导致肿瘤耐药甚至发生进展。因此,术前对胰腺周围静脉受侵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回顾既往研究发现,尽管已有多个预测胰腺周围静脉受侵的预测模型被报道,但均存在一定的限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更为精准的胰腺周围静脉受侵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伴疑似胰腺周围静脉受侵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论文一”中收集的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3家医学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共计247例(较“论文一”增加了 8例)。随机取181例患者作为模型组,剩余66例为验证组,两组比例保持在3:1左右。分别从人口统计学、生物学、临床病理学、患者本身情况以及解剖情况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计算影响胰腺周围血管受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利用R语言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C-index和校正曲线来评估模型质量,最后通过验证组进行验证。根据模型评分,将纳入患者进行危险性分组,并进行治疗推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与静脉的接触长度(P=0.031)、静脉的变形程度(P=0.001)以及肿瘤包绕静脉的度数(P=0.048)是影响该类患者胰腺周围血管受侵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模型组与验证组的C-index值分别达到了 0.896和0.963。根据评分,患者被划分为低危组(静脉受侵可能性<50%)、中位组(静脉受侵可能性50%-90%)以及高危组(静脉受侵可能性>90%)。此外,我们发现该类患者的预后只与静脉是否受侵相关,而与静脉壁的受侵深度无关。结论:胰腺周围静脉受胰腺癌侵袭主要受结构因素的影响。而本研究所构建的预测模型达到了理想的预测效果。论文三 基于CE-CT特征的胰腺癌伴胰腺周围静脉疑似侵犯患者预后模型的构建背景:胰腺癌患者一旦发生胰腺周围静脉受侵,往往已处于晚期。在既往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影像学的预后评估模型,用来预测胰腺癌伴胰腺周围静脉疑似侵犯患者的预后情况。虽然该模型已经达到了良好的预测效果(模型组与外部验证组的C-index值分别达到了 0.814和0.824)。但是随着影像组学的发展,我们希望对此前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升级以进一步提升其预测能力。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影像组学特征以及临床因素相结合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伴疑似胰腺周围静脉受侵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做模型组,共计74例。另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做外部验证组。通过预处理的CE-CT图像,每位患者共提取了 396种影像学特征。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最佳的影像组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随后,根据影像组学所得评分并联合临床因素,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找到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最终利用R语言建立预测模型。采用C-index和校正曲线来评估模型质量,最后通过验证组进行验证。结果:所得影像组学特征与胰腺癌伴胰腺周围静脉受侵袭患者的预后高度相关(模型组:P=0.013;外部验证组:P=0.01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像组学评分(P=0.000)、CA199(P=0.004)、静脉的变形程度(P=0.000)以及淋巴结的受累状态(P=0.001)是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模型组与验证组的C-index值分别达到了 0.833和0.836。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预测胰腺癌伴胰腺周围静脉疑似受侵患者预后的模型进一步提升了预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