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简称为慢乙肝,为目前全球一大重要卫生问题,据估计,目前全球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影响的人数至少达20亿,其中3.4亿至4亿为慢性HBV携带者。而在亚洲,估计一半以上的HCC病例病因为HBV感染。在中国,仍有至少9700万人是HBV携带者,其中至少2000万人为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慢乙肝最有效的方法,已获批准用于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包括以下两类: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以及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analogues,NAs]。两者各有优缺点,使用IFN-α可获得更高的乙肝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转阴率以及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转阴率,且停药后持续应答较持久,目前常用药物包括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 α,pegylated interferon-α,PegIFN-α)和普通IFN-α;而NAs则拥有更稳定、更高的病毒学应答(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率,且口服给药途径较方便,副作用小,禁忌证较少,适用的人群更广,目前选择NAs抗病毒的CHB患者仍占大多数,其中最常用的药物为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对肝硬化患者选用NAs抗病毒治疗已取得共识,但对无肝硬化证据的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尤其是对炎症活动较轻的患者选择上述何种抗病毒药物仍存在争议。由于NAs及EFN-α存在各自的优缺点,针对炎症活动不同的患者治疗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故临床上选择何种抗病毒药物仍存在一定困惑。为了对临床医师治疗CHB患者的抗病毒药物选择提供更明确、更简捷的依据,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以及不同抗病毒药物(ETV、IFN-α)与CHB抗病毒疗效的关系。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369例CHB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及基线ALT水平分组,分析治疗48周后不同治疗方案、不同基线ALT水平的病毒学应答率、HBeAg转阴率、HBsAg下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研究结果1.病毒学应答情况:治疗48周后ETV组在基线ALT≤5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s of normal,ULN)(组 1)、5~1O×ULN(组2)、>1O×ULN(组3)的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3.3%、91.4%、95.5%,IFN-α组则分别为 19.7%,40%,42.9%,不同治疗方案之间及不同ALT水平组之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HBeAg转阴情况:ETV组的组1、组2、组3在治疗48周后的HBeAg转阴率分别为8.3%、16.7%、35.5%,而IFN-α组分别为 1.8%、41.9%、38.1%,对比同一治疗方案不同ALT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析同一 ALT分组不同治疗方案,仅在组2中两种治疗方案的HBeAg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Ag下降情况:治疗48周后,ETV组在基线ALT≤5×ULN组和>5×ULN组的HBsAg小于200IU/ml率分别为2.5%、13.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α组则分别为30.6%、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 ALT分组两种治疗方案的HBsAg小于200IU/ml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48周后,ETV组在各个ALT组均较IFN-α组有更高的病毒学应答率。2.在基线ALT5~1O×ULN组中,IFN-α组在治疗48周后的HBeAg转阴率高于ETV组。而在基线ALT≤5×ULN组以及基线ALT>1O×ULN组两者差异不明显。3.对于治疗48周后HBsAg下降情况,IFN-α组在各个ALT组均较ETV组有更好的效果。4.同一治疗方案不同ALT组中,IFN-α及ETV在基线高ALT水平组的病毒学应答率、HBeAg转阴率均高于基线低ALT水平组。而HBsAg的下降情况在不同基线ALT水平组的差异不明显。5.基线ALT水平在5~1O×ULN的患者优先选择IFN-α治疗可能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而基线ALT水平≤5×ULN、>1O×ULN的患者选用ETV治疗可能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