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对本院51例确诊为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进行检查及随访,研究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发病规律及影像学表现,评价胸主动脉CT平扫及增强CTA扫描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探讨该疾病的临床治疗策略:血管腔内动脉瘤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主动脉血管疾病,假性动脉瘤没有真正的血管壁结构,该病通常伴有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和主动脉壁间血肿,病因一般有外伤、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免疫性疾病和主动脉夹层的转化等。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由于病变部位特殊,一旦破裂即有生命危险。因此,对于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着相当重大的临床意义。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动脉瘤切除术和人工血管置换术,但往往由于存在高龄、创伤大、出血、神经系统损伤、肺损伤等风险和并发症,使患者失去了治疗的机会。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修复介入治疗的发展,腔内介入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治疗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我们回顾性分析吉大一院医院近4年来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发病规律、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并了解其早、中期随访结果,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有利的条件。方法:资料与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西门子多层螺旋CT主动脉CT或增强CTA扫描检查证实为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资料51例,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6-86岁。术前咳血10例,胸前区疼痛23例,声音嘶哑2例,高血压17例,合并冠心病8例,主动脉粥样硬化27例,有明确外伤史2例,合并临近主动脉壁内血肿18例。检查设备及方法:西门子多层螺旋CT,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欧乃派克或优维显(300mg/ml)100ml,流率4-5ml/s,SART阈值120HU,电压120kV,电流200-250mAs,层厚0.625-1.250mm,螺距1.375,扫描时间为5-7s,扫描时患者双手抬升,屏住呼吸,扫面出图像经后处理传送到PACS系统。手术材料:本院13例患者接受血管腔内动脉瘤修复术治疗,术后3-6个月复查CTA。结果:研究发现,在5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中,男性占76%,女性占24%,好发年龄段为60岁-70岁。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无明显症状,而是由于其他病因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PTAA的病因很多,包括创伤、手术后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和动脉壁先天性发育不良等。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胸主动脉管壁破裂,血液通过破口进入周围组织并在血管周围形成局限性血肿,再由大量纤维组织包裹而形成PTAA。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常见的CT平扫表现为主动脉旁的低密度或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凸出,横断面可呈圆形、类圆形。增强扫描早期,瘤体多显影浅淡,稍后瘤体明显强化与动脉密度接近,随后动脉密度减低,而瘤体密度减低迟于动脉。其中有13例患者接受介入手术,术后3-6个月复查CTA,图像显示支架贴壁良好,无内漏,动脉瘤腔内有血栓形成,瘤体直径较前片明显缩小。结论:目前主动脉CTA检查是诊断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好发年龄为60-70岁,多为老年男性。多发生在主动脉弓部和降部。血管内动脉瘤修复术是治疗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主要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讨论: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较为少见,国内报道仅个案病例,本文搜集本院51例患者,数量及其可观。其病因主要为外伤、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免疫性疾病和主动脉夹层转化等。随着我国心血管病外科手术、心血管介入诊断治疗的增多、交通事故增多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上升,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由于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具有一定的破裂危险,危机患者生命,因此对该疾病的提前诊断有非常重大的临床意义。胸主动脉CTA检查应该做为诊断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该疾病常见的CT平扫表现为主动脉旁的低密度或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凸出,横断面可呈圆形、类圆形。CTA扫描时对比剂通过破口进入瘤腔,显示瘤体的大小、瘤体内血栓以及母体血管通向瘤体的破口。这一征象对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假性动脉瘤常合并壁间血肿,增强CTA扫描表现为血管内新月形、半月形、环形、不规则形充盈缺损,较厚的壁间血肿导致瘤腔变形、缩窄。该疾病一旦明确诊断,应积极治疗。选择合适的体外循环方式和手术方法以及提高手术技能,是提高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外科手术成功率的关键,目前血管内动脉瘤修复术是治疗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治愈率较高,术后效果良好,应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