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改进和教育变革的推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学界进行了大量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但以我国教育实际为背景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针对我国特有的“教研组”这一学校内的教师基层组织,以上海市两所普通公办学校的三个教研组为案例,考察在我国的教育变革背景中,教师如何在教研组中相互交流、合作,这个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影响。研究主要通过访谈、实地观察、收集文件资料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资料。研究对三个教研组的所有教师(27位)都进行了自编问卷的调查。调查问卷的数据都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形成初步报告,并作为实地研究的线索和方向。研究者在6个月的实地研究期间,观察和记录了三个教研组的备课、听课、评课、研讨及公开展示活动共17次;访谈了三个教研组中的10位教师;收集了28份有关教研组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文件资料。观察和访谈大都有录音,其中大部分由研究者转写成文本,反复阅读、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一方面相互验证,另一方面相互补充、纠正,以求研究结果尽量反映现实的情况。研究调查了三个案例教研组的日常活动类型,并较为细致地描述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以及教师的日常交流等活动的一般过程。研究从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两个角度分析了教研组活动的性质,包括:真实性、实效性、深入性、共享性、针对性、连贯性、参与性和规范性等八个维度。研究也从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两个角度,分析了教研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和过程,包括:教育观念(理念)的发展,教师知识的发展,专业反思的发展,发展机会的获得,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专业情感的增强等六个维度。研究发现,教研组的活动杂乱而片断化,教师的教学研讨有强烈的情境依赖和行动导向。教研活动对教师增长教学知识的帮助,相对其他方面是最大的,这种帮助在不同阶段的教师身上有不同的内容和层次。在展示性和较大规模的教学研讨中,活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教研组内日常的研讨活动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教师只是关注“教学方法”本身,而对教学设计的整体和背后的理念缺乏清晰的意识,教研组活动的深入性十分有限。这也造成教研组内的研讨对教师在教育理念和专业反思两个维度上的发展受到限制。在三个案例教研组中,教师对资源和观点的共享有所不同。在有的组中,教师只是相互借鉴教学资源;而在另外的组,教师之间观点和思想的交流更为顺畅。从多次教研组活动之间的关系来看,这些活动之间都缺乏清晰的连贯性和针对性。相对来说,教研组对教师的专业情感影响不大,但似乎对教师的组织归属感有很重要的影响。从我的研究体会来说,教师实际的专业发展活动远不像学者所论述的那么清晰、确定,它时常是纷繁芜杂而又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很难用明确的概念或取向来统摄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我国的实际背景,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理念框架并不完全适合。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实际地根据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逐步建立适合我国教育背景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似乎是我国教育学者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