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凋落物分解影响土壤C动态、养分循环、土壤生物群落、以及植物萌发和幼苗定居等一系列生态过程,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凋落物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已有的凋落物分解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条件(如,光照,施肥)和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对凋落物分解(质量损失率、N和P动态)的影响,以及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加性与非加性效应等方面。而基于凋落物初始化学性状及化学计量比预测凋落物分解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我们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进行为期一年的叶凋落物分解实验,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叶凋落物的哪些初始化学性状及化学计量比可预测本地区单种凋落物分解速率;(2)验证“质量比假说”;(3)混合凋落物中凋落物间相互作用与功能分散的关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验运用凋落物袋法,研究对象是该区的优势种和常见种共计15个物种,分别是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甘肃薹草(Carex kansuensis)、长毛凤毛菊(Saussurea hieracioides)、东俄洛凤毛菊(Saussurea pachyneura)、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条叶银莲花(Anemone trullifolia)、并头黄芩(Scutellaria scordifolia)、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瑞苓草(Saussurea nigrescens)、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15个物种的凋落叶片进行单种分解实验;第二部分是以线叶嵩草、垂穗披碱草、黄帚橐吾及披针叶黄华四个物种的凋落叶片进行2、3、4个物种的混合实验。本实验设计5个重复,分解时间为一年。研究结果表明:(1)叶凋落物初始N、P、C含量、木质素含量及C/N与叶凋落物分解常数的关系均不显著;叶凋落物初始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及木质素/N与凋落物分解常数显著相关且分别解释了凋落物分解47.3%、43.9%、27.5%的差异;纤维素与木质素/N的组合解释了凋落物分解64.8%的差异。(2)混合凋落物中存在混合效应,且正负效应都存在;在所有混合的平均水平上“质量比假说”在本地区是适用的。(3)基于纤维素计算的功能分散(FDis)与混合凋落物互作实际值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叶凋落物初始纤维含量、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N可以预测凋落物分解速率;我们的实验在所有混合的平均水平上支持“质量比假说”,因此可由组分物种单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群落加权平均值来预测本地区混合凋落物分解;在混合凋落物中,组分物种功能分散程度可与影响混合凋落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