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Cultural Default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A Case Stu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F463878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斯帕波和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了脱胎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理论。1991年他们的学生格特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将其应用于翻译学。在他的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格特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的“明示-推理”交际行为,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寻求“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成功的翻译是读者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此外,众多的学者们也认为,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翻译观,对翻译尤其是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有很强的阐释力。  文化缺省可以给文学作品带来特殊的艺术美感,但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物质、文化、宗教以及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之间造成了巨大的鸿沟,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这就给译者精准传递文化信息带来挑战。典故折射着民族文化精华,源起于历史、传说、寓言、风俗以及文学作品,是研究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者们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研究了文化缺省现象和相应的补偿措施,其中关联翻译理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关于《浮生六记》英译的研究日趋丰富,但以关联理论为指导的典故英译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本文拟以关联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林语堂、白伦和江素惠夫妇两译本中的典故英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通过归纳典故英译中译者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发现《浮生六记》的典故英译,是在文化缺省的情况下,译者采取补偿策略、实现最佳关联的一个很好例证。
其他文献
全世界有三千多个版本的《灰姑娘》故事,它也许是最著名并且最受欢迎的童话。尽管对于灰姑娘的起源一些民俗家和学者有不同意见,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该故事富有深刻的文学,人类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