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木蕻良和萧军、萧红都是重要的东北作家。他的一生创作颇丰,不同时期呈现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但他却在长时间受到文学界的漠视,这使笔者感到十分疑惑。这是本论文产生的最初原因。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梳理端木蕻良的全部作品,分析其各时期的作品特点,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寻找风格转变的原因,以其人生经历为突破口,探究文学界对端木蕻良作品研究不重视的原因。第一章,创作初期(1933—1941)。木章从文本出发探讨端木蕻良该阶段的小说特色:坚持为人生的文学创作观念,追求宏大的史诗性叙事,在小说中直抒胸臆,倡导力的文学。第二章,创作中期(1942—1949)。40年代端木蕻良的小说,不仅数量减少,追求的美学风格也截然不同。此时,端木蕻良小说写作开始由外向内转变,逐渐追求作品的寓意化和思辨性,主题的变换也促使着创作手法的改变。端木的创作由“重、粗、大”向“轻、细、小”转变。第三章,创作晚期(1949—1996)。建国初期,端木主要创作歌颂新社会的小说。不久,他就被牵连到各种政治风波中并受到了残酷的批斗。为了自身安全,端木停止了小说创作,转向创作符合政治要求的戏剧、文论。该阶段端木的小说价值都不高。1978年,度过文革浩劫的端木又被病魔缠身,他无力再寻找新的创作素材,只能从自己熟悉的事件中去挖掘。他将目光再次投向曹雪芹和《红楼梦》,在十儿年的坚持写作下,长篇《曹雪芹》上中卷诞生。端木甚爱《红楼梦》,对其艺术手法也多有研究,本文将结合《红楼梦》分析《曹雪芹》的艺术价值。第四章,探究端木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中国大陆长时间无人问津的原因,希望自己的研究对客观认识端木的文学价值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