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儿童候诊空间中,患儿和陪护人员在候诊过程产生焦虑感及焦虑行为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就医体验,降低行医效率,甚至演变成为医患矛盾的隐患。已有研究发现:不相称的拥挤环境、噪声环境、嗅觉环境等会引起焦虑;而空间围合和封闭程度也可能导致内部人员的焦虑障碍。对此,本文以儿童候诊空间中患儿与陪护人员的焦虑为视角,运用循证设计方法论,采用了行为观察、问卷调研、物理环境实地测量、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搜集科学严谨的证据,提取儿童候诊空间中影响使用者焦虑的候诊空间环境要素并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舒缓使用者焦虑的的候诊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并运用优化设计策略对现有案例进行优化设计实践,检验其有效性。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
首先,在梳理环境心理学对环境-焦虑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实地调研与对比,推断影响使用者焦虑的环境要素范围。之后,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引发或加重使用者焦虑的候诊空间环境要素及重要性程度评价数据,通过量化分析得到其环境要素的重要性程度排序。研究发现,一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为:建筑物理环境、空间尺度、视觉景观与空间特征。
然后,针对引发或加重使用者焦虑的环境要素特性,通过现场调研分别分析建筑物理环境、空间尺度、视觉景观与空间特征的各项子要素对使用者焦虑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作用,对问卷量表所提取的环境要素进行补充与调整。
再根据影响作用分析,着重从热湿、气味、通风、声、候诊空间面积、室内外景观等角度提出了利于使用者焦虑舒缓的的儿童候诊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其中,针对热湿、气味与通风的优化设计策略主要从营造合理的自然通风环境等方面展开论述;也从平面布局、吸声降噪、隔声设计等论述声环境优化设计策略;提出了利于焦虑舒缓、适用集约的儿童医院分科候诊区面积配比公式;并从室内外景观设计等方面论述视觉景观设计策略。
最后,将上述策略运用于现有儿童候诊空间的优化改善实践中,并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来检验设计策略的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改善方案可有效减少因通风不畅而引发及加重焦虑的情况,预防因有异味、湿度大而引发及加重焦虑。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51778074)的资助。在国内循证设计应用实践多次出现误区的背景下,本文较为严格地真正遵循循证设计的准确理论和方法在国内相关领域完成了研究工作。其结论对儿童候诊空间设计实践具有实质的指导意义。
首先,在梳理环境心理学对环境-焦虑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实地调研与对比,推断影响使用者焦虑的环境要素范围。之后,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引发或加重使用者焦虑的候诊空间环境要素及重要性程度评价数据,通过量化分析得到其环境要素的重要性程度排序。研究发现,一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为:建筑物理环境、空间尺度、视觉景观与空间特征。
然后,针对引发或加重使用者焦虑的环境要素特性,通过现场调研分别分析建筑物理环境、空间尺度、视觉景观与空间特征的各项子要素对使用者焦虑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作用,对问卷量表所提取的环境要素进行补充与调整。
再根据影响作用分析,着重从热湿、气味、通风、声、候诊空间面积、室内外景观等角度提出了利于使用者焦虑舒缓的的儿童候诊空间优化设计策略。其中,针对热湿、气味与通风的优化设计策略主要从营造合理的自然通风环境等方面展开论述;也从平面布局、吸声降噪、隔声设计等论述声环境优化设计策略;提出了利于焦虑舒缓、适用集约的儿童医院分科候诊区面积配比公式;并从室内外景观设计等方面论述视觉景观设计策略。
最后,将上述策略运用于现有儿童候诊空间的优化改善实践中,并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来检验设计策略的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改善方案可有效减少因通风不畅而引发及加重焦虑的情况,预防因有异味、湿度大而引发及加重焦虑。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51778074)的资助。在国内循证设计应用实践多次出现误区的背景下,本文较为严格地真正遵循循证设计的准确理论和方法在国内相关领域完成了研究工作。其结论对儿童候诊空间设计实践具有实质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