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人们对于城市公园的需求随之增加,这也对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一些公园出现景观建设“不被使用”或者“不够使用”的尴尬情况,这与缺少对使用者偏好的深入了解不无关系。从视觉偏好的角度出发,了解公园不同使用人群的不同偏好选择,根据需求来建设或改造景观,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将通过定量的评价方法,依照景观视觉偏好的相关理论,通过阅读文献和询问专家,找到和确定景观视觉偏好评价的指标。在确定景观视觉偏好评价体系的指标后,运用一定方法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将构建好的景观视觉偏好评价体系用于实际对象的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方案。通过对浣花溪景观视觉偏好的评价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景观视觉偏好评价体系。由于之前对于景观视觉偏好的研究中都是定性的评价,没有对其有定量的评价,本文借鉴视觉评价和景观美感评价的方法,构建起景观视觉偏好的评价体系,共建立25个指标层,并通过实践证明其实用性。(2)AHP法与SD法的景观视觉偏好评价结果一致。SD法得到的浣花溪公园景观视觉偏好综合评价值为7.33,AHP法得到的综合评价值为7.45,评价结果皆为浣花溪公园景观视觉偏好程度较好,对于不同性别、年龄、景观知识基础、观园频率以及三个景区的比较分析结果也趋于相同。AH1P法因涉及到具体的指标,在分析上更为细致明了;SD法只能深入到某处景观是否被偏好的层面,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分析,较之AHP法,不够条理清晰、一目了然。(3)浣花溪公园三大景区视觉偏好程度较好,但有差异。白鹭洲景区地形地貌多样,景观造型丰富,景观视觉偏好程度最强。万树山景区植被丰富,但林荫小道尺度和比例和谐程度较差,景观视觉偏好程度良好。沧浪湖景区地势平坦,景观造型单一,因而景观视觉偏好程度较弱。(4)浣花溪公园在景观视觉偏好方面有其优势,亦有不足。优势有:气氛愉悦程度、呼应城市总体形象情况、道路的有序性与流畅性等;不足有:制作工艺水准、视觉冲击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