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宋琴操诗共五十六题八十一首,二十三位诗人参与创作。就诗歌数量和文人参与度来说,与宋前琴操诗相比数量较多,增长较为明显,琴操诗的生成机制和思想内蕴,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诸多“变格”。通过观察宋代琴操诗人写作情况,对八十一首琴操诗进行文本细读,发现在两宋的特殊背景下,琴操一体呈现具有时代特点的传承与新变,崇古与求新并行不悖。首先,基于两宋时期的社会内外部的发展情况,考察琴操诗人的不断拟写创作的动机和目的。依据统计和线索梳理,可以发现琴操诗人创作时期集中。仁宗朝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容,士人选择古琴操进行自我心绪的表达,处身劣境也始终保持高操气节;靖康之耻带来的沉痛伤害,使得宋室南渡始建新朝后,士大夫开始就如何成就国家进行深刻反思,琴操诗中“三代大治”呈现的明君盛世也是士人群体的普遍追求;南宋后期与金、辽之间的战争不断,士大夫们诚惶诚恐的心情借助琴操来消解,遂多有写作。琴操诗人大多具备士大夫身份,在宋代重文尚质的大背景下,他们才学横溢且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喜爱有“君子”象征的古琴,并用来涵养情操。此外,琴操诗人交游、师承等人生经历,使得相互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对琴操创作有影响。特别是宋代士大夫群体怀有“与君同治”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向往追求并积极探索“孔颜之乐”,秉持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在内敛自省的价值导向下淬炼自我人格,以琴操诗践行立言不朽的人生事业。其次,文章致力于从文本细微之处着手,细读诗作,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阐发叙述,期于客观清晰地展现宋代琴操诗的全貌。琴操诗主要抒写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志操,复兴儒道的执着信念,关心民瘼的道义责任,归隐悠游的超脱无奈等思想内蕴。琴操诗句用词讲究,存在大量的诗骚句式,承担着讲述文本背景且具有独到作用的题解小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代圣人言以第一人称视角恰巧营造出忧伤怨嗟的氛围,使宋代琴操诗呈现典雅哀戚的艺术风貌。琴操诗自产生时起就与古琴乐器紧密相连,宋代琴操诗人懂琴音琴韵,他们弹琴写操,琴操诗中的古琴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着主客观不能统一的矛盾。琴德对应人格,古琴抽象出来的内涵象征作为更广泛更直接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宋代琴操诗,这也是琴操内容归处之所在。再次,宋代琴操诗是沿着古琴操的理路朝前发展的,但是在宋代时代环境和文学内在发展规律的双重作用下,又带有有宋一代的独特烙印。旧题本事的重叠书写是宋人崇古的一个方面,他们还进一步上溯诗骚传统,从中抽取精华融入写作。乐府文学自产生时起就有讽喻美刺的功用,宋人在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下,即事名篇方面对新乐府有所借鉴,进一步发扬了古乐府的美刺精神。宋人反古求新之精神较为强烈,面对新的社会发展情况他们穷思极虑,促进了琴操诗的新变。诗人独出机杼创制新题,致使琴操出现诗题的衍生和诗名转化现象,他们以才学和笔力给宋代琴操带来生机。此外,琴操诗在内涵和外延方面,不断被深化和扩展,在宋代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影响下,主题思想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特别是北宋时期新生的《醉翁操》,从演变发展到定型成熟,由诗到词体式骤变,思想内蕴亦随之发生较大变化。研究琴操诗在宋代的发展态势,观照两宋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下士人心态对琴操诗创作的影响,勾勒宋代琴操诗的全貌,有利于全面了解宋代乐府文学。阐发宋代琴操诗人的道德修养的价值导向,挖掘琴操诗的文化价值,可以为时代文明进步提供营养,对当下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