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蛇串疮患者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收集,分析本地区蛇串疮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我科治疗经验,为进一步完善、规范并指导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期间,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蛇串疮患者,对一般资料、发病情况、特殊化验检查、中西医治疗方案、疗效等项目收集列表,应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相关结论。 结果:1.一般资料:共收集276例患者,男性141例,女性135例;年龄12~85岁,60~69岁多发;职业以工人、农民及离退人员占多数;病程1~30天;住院时间4~28天。2.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季为多,夏季最少。3.诱因:236例无明显诱因,20例劳累,16例外感,3例外伤,1例饮食不慎。4.临床特点:129例疼痛先发,27例皮疹先发,120例两者同时出现;好发于胸背部,头面部、腰腹部次之;皮损表现多见水疱,分型多见寻常型,顿挫型次之;疼痛以针刺样为主,程度多为4级严重痛,5级剧烈痛次之;多数患者有既往病史;舌脉以舌红、苔黄腻、脉弦最常见。5.证型分布:统计共有11种证型,前四位依次是肝经郁热证、气滞血瘀证、肝经湿热证、脾虚湿蕴证。6.治疗方案:内服龙胆泻肝汤219例,小柴胡汤12例,桃红四物汤12例,除湿胃苓汤7例;外用甘石冰脑洗剂235例。7.治疗结果:治愈133例,占48.19%,好转133例,占48.19%,未愈10例,占3.62%,总有效率96.38%。 结论:1.蛇串疮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春季为主。2.本病发病多无明显诱因,少数为劳累、外感诱发。3.肝经郁热证、气滞血瘀证、肝经湿热证、脾虚湿蕴证多见。4.治疗上中医以早期清热利湿解毒、后期活血通络止痛为原则,西医予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疼痛明显者予以镇静止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