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证治规律研究——附110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资料分析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cc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各证型与临床症状、临床类型、病情程度、病变范围、病程长短、肠镜黏膜象特点及组织学分级等方面的相关性,从而对本病的中医证型特点及证治规律进行总结,为今后临床诊疗提供一些线索及帮助。   方法:   参照2009年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设计临床调查表,将110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例进行整理和数据统计,并采用SPSS17.0软件,采用确切概率法、spearma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各证型在年龄、临床症状、肠镜黏膜象特点及组织学分级等方面的分布规律。   结论:   本次研究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男女比率为1.12∶1;平均年龄41.43±13.064岁。本次研究病例中,大肠湿热证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脾虚湿蕴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及阴血亏虚证。病变范围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各病变范围间以大肠湿热证较为常见。临床类型主要以初发型及慢性复发型为主,初发型、慢性复发型的患者主要以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为主;慢性持续型则以脾肾阳虚证为主。病情程度上,轻、中、重度患者均以大肠湿热证为多。病程小于五年的患者中,以大肠湿热证为主;病程在5-10年的患者中以脾虚湿蕴证多见;病程超过10年,则以脾肾阳虚证为多。溃疡性结肠炎常见镜下表现,从高到低依次为:粘膜充血水肿>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粘膜糜烂溃疡>脓性分泌物>息肉>粘膜脆性增加>粘膜颗粒样改变>管腔狭窄>肠管缩短>粘膜桥。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糜烂溃疡及脓性分泌物、粘膜脆性增加以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常见;息肉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常见;颗粒样改变则以肝郁脾虚证、大肠湿热证常见。各证型均有各自粘膜象特点。肠镜、病理组织学分级与各证型间均无显著关联性。肠镜、病理组织学分级均以Ⅱ、Ⅲ级为主。肠镜及组织学分级为Ⅲ级的重度病变的患者以大肠湿热证及脾肾阳虚证为主。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医师多点执业作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推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大意义。自医师多点执业提出以来,全国多个省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对医师多点执业进行了探索以及试点,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医师多点执业受到了"冷遇"。因此,本文将以医师多点执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医师多点执业发展的原因,通过分析这些原因,结合福建省的医疗情况,从
由多种单味中药配伍而成的方剂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形式。方剂的配伍复杂多变,有其特殊的规律性。本文抓住方剂配伍中的中间形式——“药对”开展研究,试图揭示中医在由药组方的过程中,中药配对使用的技巧与规律。 论文以1046首脾胃方为研究样本,采用数据处理技术对其方药信息进行量化表达和处理,进而对类方中药对的应用和配伍规律进行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其一,方药数据的准备。根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基因Bcl-2及自噬基因Beclin1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方法:本实验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中动脉闭塞(MCAO)缺
  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综合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观察炎克康方对机械损伤加混合菌液型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标本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VEGF和子
目的:慢性肾衰竭是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发展到终末期需要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将花费大量的社会医疗资源,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西医在如何延缓肾功能衰竭上,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壮医针刺疗法和中医针刺疗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明确壮医针刺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旨在为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将80例子宫肌瘤
目的:肺癌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跃居各类恶性肿瘤的首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其中的大部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
目的:观察舒筋汤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后关节镜下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术后的临床康复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综合治疗组(综合
  研究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肾功能失代偿期(相当于 CKD3 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不同证型与部分实验室检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慢性肾衰竭肾功能失代偿期患者中医
  目的:比较观察运动疗法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 60 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0例。实验组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