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源电磁勘探成像方法与应用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瞬变电磁场扩散理论为基础,以研究水平电偶源地下脉冲响应特征为出发点,分析水平电偶极子源的时间域电磁场特征。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推导出电偶极子激励源的时间域电磁响应,其次求出各向同性层状地表上的水平偶极子源的电磁场,最后分析多层地电模型下视电阻率曲线特征。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的电磁成像方法,移动源电磁成像法。该方法以可控源电磁采集系统为手段,进行移动源瞬变电磁法方法及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半空间与层状介质模型下,水平电偶源以阶跃电流激发的电场响应,对其做微分运算,从而得到模型的系统响应(即脉冲响应),研究分析其波型特征,特别是峰值幅值及其走时与视电阻率关系,为移动源成像方法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其中主要的成像方式为CR法拟剖面成像。在野外观测中,通过移动地面接地水平电偶源发射瞬变电磁场,固定地面测线上观测点进行变偏移距瞬变电磁测深,开展移动电偶源瞬变电磁(MSTEM)成像方法研究。移动源视电阻率成像采取单源计算与多源组合的方式进行成像参数计算。移动瞬变电磁源在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的观测数据进行多次叠加与多次覆盖。当观测面元不动,对多个收发距进行观测,将观测数据归一化处理,能较好地解决反演与成像的非唯一性问题,实现移动源电磁勘探新方法。
  同一深度的地下视电阻率信息,可以由相应收发距所测得的视电阻率信息获得。值得注意的是电场分量阶跃响应方程对时间求导数可求取变化峰值时间,其与视电阻率可建立新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此时的视电阻率并非代表地下某点的真实电阻率,而是地下层状介质视电阻率的综合反映。我们通过研究该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可为追踪异常体分界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基于现场检测的结构状态评估是古建筑木结构安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结构制定合理的修缮和保护方案提供重要基础。由于在这一领域缺乏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微损材质检测和全站仪变形监测的古建筑木结构状态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现存的多层古建筑木结构——飞云楼,为古建筑木结构的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提出了基于应力波和微钻组合检测方法的古木构件内部材质损伤
学位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孔隙率的水泥基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将RPC运用于钢-混组合梁的顶板中,可以解决普通混凝土顶板纵向开裂、收缩徐变过大,以及桥梁跨径受自重限制等问题。然而目前针对钢-RPC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研究十分缺乏。此外,栓钉变形、栓钉焊接不牢会导致钢与混凝土界面滑移,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高强粘结胶-栓钉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能源系统,与传统电池系统相比具有能量损失少、燃料源头广、燃料运输安全,产物绿色环保等优势。但是催化剂的成本、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等问题,限制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目前制备新型高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阳极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循环伏安法将活性金属沉积到碳纳米管和复合载体上,制备了高效低铂载量的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如下:  
学位
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可以同时引入两个不同的官能团而受到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取得了巨大进步,科研工作者不断开发新型、有效的合成方法将简单烯烃转化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这之中,自由基参与烯烃双官能团化作为最具吸引力的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化学中。  杂原子化合物,特别是含氮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以及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
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油气成果,以高陡构造为主的勘探获得了大量天然气,而以地层、岩性为主的天然气勘探才刚刚开始。由于对储层发育和油气成藏有直接控制作用的层学地层学和沉积相特征缺乏整体、系统和精细的研究,从而制约了该领域的油气勘探进程。因此,开展黄龙组层序地层学和储层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单井、野外剖面
学位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油层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区域的地质资料建立研究认识与研究思维,研究过程中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结合工区岩心、测井、录井、生产资料,同时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杨19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的沉积相特征与分布、砂体形态及展布规律、储层特征和非均质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评价了储层的优劣,为下一步油藏的勘探与开发打下了坚实
学位
涠西南凹陷是北部湾盆地北部拗陷的一个次级凹陷,是已被钻探证实的富烃凹陷。W210-3油田位于涠西南凹陷内1号断层下降盘,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前人针对涠洲10-3油田流三段沉积相和储层开展过相关研究,在沉积相识别、沉积相类型和储层分类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沉积微相划分方案,对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的认识不清,并缺少对储层特征的系统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流三段的
文留地区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境内。构造位置处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北部为濮城油田,南与桥口油田隔河而望。东西两边均为洼陷,分别为前梨园洼陷和柳屯一海通集生油洼陷。文留地区包括文北(文东、文中)油气田、文南油气田。文南油田整体呈两边高中间低、西比东高的地堑结构,东部地层构造简单,而西部较为复杂。文南油田的新生代地层主要为一套砂、泥岩互层的碎屑岩沉积,泥岩中间夹多套厚层盐岩、泥膏盐及油页岩等。沙河街组
学位
V区块位于新立油田中部,1984年V区块投入开发,早期采用300米井距正方形反九点法面积注采井网,井排方向为北东67.5度。1988年以150米井加密部分井网,同时对在注水井排的高含水油井转注,1995、1997及2005年进一步进行井网调整,目前主体注采井网为排问距134米线状注采井网;区块北部20排以北为两排水井夹三排油井,排问距95米的线状注水井网。  到2011年6月,在册油水井总数311
学位
地质岩心是进行地下矿藏资源研究的最珍贵资料之一,是科技人员了解地下信息最直接的重要依据。岩心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管理则是矿产资源探测和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性工作[1]。目前国内外对岩心的岩性、结构、地质构造等特征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来记载描述实现的。肉眼观察,虽然具有清楚、直观、真实的优点,但是一方面在对岩心进行多次采样的过程中,会产生摩擦与碰撞,这都会造成岩心信息的损失;另一方面,裸露在空气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