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 S.奈保尔(1932- )被认为是典型的有着复杂背景的后殖民作家。他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来写小说和游记。在他的作品中,后殖民社会的人们仍未完全摆脱殖民统治的影响,他们试图从错综复杂的殖民统治后遗症中寻求一种新的身份。同时,奈保尔在他的作品中也明显流露出他对后殖民地和前殖民地社会的矛盾心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尤其是后殖民社会,是个躁动不安的,充满焦虑的年代,奈保尔在《河湾》(1979)中的描述印证了这一观点。同时这部小说揭露了处于后殖民状态下的国家在社会政治环境方面的不安与慌乱。这些表明了奈保尔在对现代殖民和后殖民社会的写作步入成熟阶段。对《河湾》的解读主要是依据后殖民主义,尤其是“东方主义”为基础进行的。除了引言和结语部分,文章共分为四章。引言主要是简单介绍奈保尔其人以及我们在论文中要讨论的小说《河湾》。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和写作目的。这部分主要综述世界各地的批评家们对奈保尔以及他的小说《河湾》的评价;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揭示奈保尔自觉不自觉地陷于一种圈套,即把后殖民地的人们描写成“他者”;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是奈保尔如何在描写后殖民社会人们的身份及他在小说叙述技巧方面对康拉德某种程度的超越。第二章主要描写《河湾》中表现出来的非洲大陆的落后与黑暗。在这个部分,论文主要分析了《河湾》和《黑暗的心》中的相同点。本文作者认为奈保尔遵从了西方传统,在《河湾》这部小说中,把后殖民地的人们描写成了“他者”。丛林被符号化为非洲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消除非洲大陆上文明的痕迹,把非洲带回到原始状态。那些非洲人,比如扎贝思和她的儿子费迪南,以及总统“大人物”都被描写成了西方人的“陪衬”。第三章主要比较《河湾》和《黑暗的心》中的不同点。这部分探讨的问题是:奈保尔试图缩小“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差距,而这只有在后殖民地人们混杂的身份中才能得以实现。在《河湾》中,人们的身份比以往都复杂;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单一的“自我”或“他者”,而是某种程度的混杂,是“自我”的成分占的多些还是“他者”的成分多些的问题。第四章则主要讨论《河湾》和《黑暗的心》中的写作技巧。和康拉德的小说一样,奈保尔小说中的某个主要人物同时也是小说的叙述者。主人公担当行动者的角色来展开行动,而评价整个事件的任务就落在了叙述者的身上,这位叙述者同时扮演旁观者的身份。不过,奈保尔想通过写作在作家及其本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双重叙述,具有双重意识的自我在作家的作品和小说中反映出来。这样,奈保尔可以重新进入故事以获得未过滤的经验;同时还可以从一个带有西方偏见的在伦敦“流散者”的视角来审视过去痛苦的经历并给予评价。最后是结语部分。奈保尔在定义后殖民地人们的身份方面和在叙述技巧方面超越了康拉德。他的写作为读者进一步深入探讨后殖民地人们的身份问题提供了契机,以此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连接“自我”与“他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