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新城“一核五区”体育场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king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降低主城区人口密度,释放市中心的城市生活压力,位于北京东郊的通州区将承载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接纳40万新增人口的重要任务,通州新城建设将是北京市未来几十年城市发展建设的重点工作。随着新城职能的提升、人口数量的扩张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加。体育场馆不仅是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通州区新城“一核五区”内体育场馆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该区域内体育场馆数量、类型、分布及经营管理等现状,结合“一核五区”内民生经济建设的情况,找出当前体育场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通州新城体育场馆未来发展的措施和方法,旨在为实现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推进通州新城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数理分析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一核五区”内体育场馆的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州区新城“一核五区”内体育场馆分布不均衡:2、区域内体育场馆类型单一,部分地区室内外场馆比例悬殊;3、区域内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比例不高,体育场馆从业人员匮乏;4、区域内体育场馆建设投资资金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本文针对研究中所发现的通州区体育场馆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着力推进各职能区体育场馆协调发展;2、调整场馆建设结构,结合地区特点,发挥优势迎合发展需要;3、开发校园体育场馆的潜在价值配备运营管理人才;4、开放民间资本,组建专业运营团队,提供专业化服务。
其他文献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个人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无不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