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种重大的金融事件给各国金融系统和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的负向冲击。同时,金融机构之间不断加强的关联性和传染性也进一步加剧了外部不确定性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而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金融系统中的不稳定现象越发增多。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准确给出危机的影响强度以及危机在整个系统持续周期长短的度量方法,对于了解我国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与防范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的测度方法,最终选取了波动连通性的方法。在理论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波动连通性测度和频率连通性的理论推导和定义。在实证部分,本文选取2007年9月至2018年5月,9家上市金融机构的日波动率数据,首先测度了样本期内各金融机构的静态和动态的方向波动连通性,其次描绘了样本期内我国金融机构的总体连通性的时变特征,最后,测度了其在长、中、短周期上的连通性。其中,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重点分析了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时期引发频率连通性变动的原因。通过研究与分析,主要得到了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发射”连通性的变化范围和大小远远大于“接收”连通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发射者”,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属于“接收者”;在危机时期,资产规模较大的机构具有较高的“发射”连通性。第二,总体动态波动连通性测度能够较好地表示出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时变特性;相比于2008年次贷危机时期,我国金融市场在2010年欧债危机期间具有更高的总体波动连通性;相较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时期,中国金融机构在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时期具有最高的总体连通性水平,这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动连通性受内因的影响远大于外因。第三,除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外的其他时期,总体波动连通性主要由短期(即高频)波动连通性主导,在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时期,较高水平的波动连通性主要由长期波动连通性驱动;在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时期,“利好”信息过长周期(即低频)的波动连通性驱动系统性风险的增加,而“救市”措施仅降低了短期波动连通性,因而并未有效化解系统性风险。最后,本文主要从加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环境和实施差异化管理三个方面提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措施。